王 林
廣西壯族自治區資源縣人民檢察院,廣西 資源541400
刑事申訴案件公開審查是指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不服檢察機關處理決定的刑事申訴案件過程中,根據辦案工作需要,采取公開聽證以及其他公開形式,依法公正處理案件的活動。為進一步規范高效辦理刑事申訴案件,最高人民檢察院控告申訴檢察廳于2000年5月24日制定了《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案件公開審查程序規定(試行)》,該程序是檢察機關深化檢務公開、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有效保障申訴人訴訟權利的重要舉措,符合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價值追求,筆者結合對前述觀點的分析,對強化刑事申訴案件公開審查工作以及對其制度進一步深化、完善提出如下幾點意見。
(一)從權力運行規律看,對權力適當予以制衡和采取公開透明的方式是必要的,可以起到以公開促公正,以民主來監督檢察權,防范權力濫用的作用。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同時憲法又規定,公民具有監督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權利,因此,在不違背現行法律的條件下,擴大檢察權行使的民眾參與度,為公民監督檢察權提供更公開可行的渠道是一種積極的符合憲法的行為。公開審查增大了檢察工作與人民群眾聯系與互動的界面,為檢察機關取信于民,爭取人民群眾支持理解提供了最便捷的渠道。在非司法人員直接參與監督下,可以大大地激發干警工作責任心與案件質量意識,提高自我規范的自覺性。
(二)除不宜公開的案件外,案件采取諸如公開審查的方法、以民主公開的方式辦理有檢察院組織法、訴訟法根據的。
1.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在刑事訴訟中必須“依靠群眾”;刑訴法第三條規定人民檢察院等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從刑訴法規定看,除了國家秘密、隱私和未成年人案件外,沒有規定對其他情況的案件予以保密;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對民事、行政案件的辦理也有類似規定。刑事申訴案件公開審查,讓與案件無關的公民作為聽證員,讓聽證意見作為辦案決定的重要依據正是執行依靠群眾走群眾路線的法律規定。
2.刑訴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并且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這里的特殊情況:主要就是應予保密不宜公開的案件,“吸收”是指組織或團體接受某一個人成為自己的成員。“吸收他們協助調查”就是指辦案機關和部門將與案件有關的人或知情人吸收,參加調查工作。刑事案件公開審查中讓案件有關的人及當事人參與公開審查并未僭越法律,而是有明確的法律根據。前述法律根據也是其他檢察業務開拓“檢務公開”制度的依據。在原辦案部門和其他人員參與下,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避免個人短視偏見,有節約成本、減少失誤的作用。
3.提高聽證評議意見的效力等級。公開審查工作費事費力,如果此項工作行程的評議意見效力等級不高,既浪費司法資源又有損司法活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因此經過公開審查程序辦理的案件,如果申訴人沒有提供新的事實和理由,又以同一訴求申訴的,檢察機關應不予受理、辦理。同時規定刑事申訴復查決定應以聽證評議意見為依據,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必須根據聽證評議意見作出復查決定,而聽證評議意見應作成聽證筆錄,包括書面證言、物證以及在該程序中收入案卷的全部文書和申請書。
(一)澄清“檢察工作特別是檢察辦案過程屬于國家秘密”的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密法》第二條規定:“國家秘密是關系國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在一定時間內只限一定范圍的人員知悉的事項”。從保密法規定看,國家秘密具有如下特征:1、內容必須是關于國家的安全和利益的;除此以外的組織或個人的安全和利益不屬于國家秘密的范疇,保密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不符合本法第二條規定,不屬于國家秘密”。2、依照法定程序確定密級。保密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家秘密事項應當按照國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確定密級”。第十二條規定“不屬于國家秘密的,不應標為國家秘密文件、資料”。3、國家秘密具有時間限定性和接觸人員限定性,接觸人員限定性易于理解,也就是允許某些人知悉,而禁止限制其他人知悉;時間限定性是除有特殊規定外,國家秘密都有保密期限,過了期限就解密。《國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規定》第三條規定:“絕密事項不超過三十年,機密事項不超過二十年,秘密的事項不超過十年”;第十條規定“國家秘密事項的保密期限屆滿后即自行解密”。從國家秘密的特征看檢察機關辦理的案件是否是國家秘密,就很容易判斷了。事實上符合上述條件的國家秘密案件,在各級檢察院目前所占比重還是較小的,一般都不足辦案數的1/6。
(二)正確界定檢察工作秘密的范圍。1、符合法律規定應予保密,從刑訴法有關規定看,一般包括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案件及未成年人案件。2、符合檢察工作保密規定,應當保密的:如舉報人姓名不能泄密,屬于技偵手段、重大案件行動部署,這些一般都是保密的。3、符合人民檢察院認為應當保密的“其他事項”。如何界定“其他”事項是否保密呢?按照保密工作目的與任務分析,應以“一旦失泄密,是否會給工作造成被動、惡劣影響和損害”來判斷,如果存在使工作被動、惡劣影響或損害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就不宜公開或解密。反之,這可以公開和及時解密。一般來說,符合以下兩個條件的檢察工作事項可予積極公開:公開后無損檢察工作安全和利益的;從全局衡量公開后對檢察工作更為有利的。
第一,加強刑事申訴案件公開審查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公開審查案件評估把關機制,防止出現失誤,力求規范穩妥。1、對案件是否適宜公開審查,在哪些環節公開審查,怎樣運行,要在進行公開審查前予以評估,防止將不宜公開審查的案件流入公開審查渠道。2、實行(分管)檢察長個人把關與檢委會集體把關相結合,(分管)檢察長能夠決定的由其決定,(分管)檢察長難以決定的,交由檢委會集體討論決定。不屬于不宜公開審查范疇的下列案件,一般可予公開審查:有重大檢察宣傳、重大法律教育作用的、可以節約成本的。3、加強公開審查工作中的組織協調:一是聽證人員(主要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社會人士)的召請;二是一些原承辦部門因有自身業務,參加公開審查工作需要組織協調;三是公開審查中出現突發問題,影響工作進程,需要及時排解及疏通;四是強化公開審查工作責任制,完善辦案人員的監督、考核、獎懲機制。
第二,不斷總結刑事申訴公開審查的經驗教訓,開展檢務公開新形式的可行性研究和工作試驗,促進檢察機關檢務公開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完善。1、可以在其他檢察業務中引入類似刑事申訴案件公開審查的形式和評估機制;2、除了聽證會形式還可以在調查取證等環節實施其他公開形式,加強組織協調,創新辦案方式。如加大“吸收與案件有關的人、知情人和當事人參與辦案”的力度;3、將司法民主、檢察保密與依法辦事有機結合起來,朝著實現檢察工作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進一步完善檢務公開制度。
[1]鮮鐵可.刑事申訴案件管轄中的兩個問題釋疑[J].人民檢察,2011(12).
[2]鮮鐵可.刑事申訴主體與案件管轄問題研究[J].人民檢察,2010(24).
[3]張巍.刑事申訴制度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人民檢察,2010(13).
[4]朱建平.刑事申訴與再審關系的重構[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5]劉丁炳.論刑事申訴檢察對檢察權的監督制約[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