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步能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城郊地區人民檢察院,廣西 桂林541000
強制醫療期限是指人民法院作出的強制醫療決定交付執行到作出解除強制醫療決定中間經歷的時間,即被送入強制醫療機構接受強制醫療的人員從入院到出院的時間,也是被強制醫療人員在強制醫療機構內被限制或剝奪人身自由的時間。
實踐中的強制醫療均為行政強制醫療,無論案件危害性有多嚴重,全部由公安機關依照人民警察法的規定予以強制醫療,亦沒有強制醫療期限的規定。2013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才規定了刑事強制醫療程序,并采用了絕對不定期的期限方式。
我國刑法和刑訴法對刑事強制醫療的期限都沒有作出規定,是典型的絕對不定期方式。刑事訴訟法只對強制醫療的審理期限進行了規定,作為強制醫療決定機關的法院對強制醫療的期限不作出決定,而是具體視被強制醫療人治療康復情況和強制醫療機構的診斷評估來決定解除或是延長(繼續)強制醫療。然而在實踐中,要求對精神障礙者再發危害行為的傾向性作出準確評估是相當困難的,對患者危害行為的傾向性不能正確估計導致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對危險傾向性估計過低,過早接觸醫療和監管,再次發生危害行為;另一種是對危險傾向性估計過高,患者長期被強制住院,失去自由,不利于患者康復,也造成社會和醫療資源浪費。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88 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刑訴法解釋第542 條的規定,強制醫療機構提出解除強制醫療意見,或者被強制醫療的人及其近親屬申請解除強制醫療的,人民法院均應組成合議庭進行審查,根據被強制醫療的人是否具有人身危險性以及是否需要繼續強制醫療,作出是否繼續強制醫療的決定。但是,如果被強制醫療的人及其近親屬沒有提出解除申請,強制醫療機構便完全依據自己作出的診斷評估來決定是提出解除強制醫療意見還是繼續強制醫療,人民法院無法審查。客觀上,繼續強制醫療的決定權就實際由法院和強制醫療機構來共同行使。
強制醫療期限的終止,必須符合強制醫療的解除條件而終止。刑訴法第288 條規定,解除強制醫療的條件是同時具備已不具有人身危險性和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治療時間長短不構成解除強制醫療的原因。無論精神病人強制治療時間多長,只要沒有同時具備已不具有人身危險性,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兩個條件,便不能解除強制醫療。但是,首先,對精神疾病進行治療并不能確保人身危險性一定消除。強制醫療是一個醫學治療過程,直接結果是疾病的治愈與否,而不是人身危險性是否消除。其次,不具有人身危險性的精神病人,既可能是精神疾病已經治愈的也可能是尚未治愈的;因精神疾病治愈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的精神病人,既可能存在人身危險性也可能不存在人身危險性。通過治療來轉變被強制醫療人員的人身危險,是在用醫學手段追求法律效果。第三,對強制醫療精神病人的人身危險性評估本身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目前幾乎還沒有對精神病人進行人身危險性評估判斷的體系和工具。對精神病人進行人身危險性評估,只有在精神疾病被治愈且認知能力達到普通人平均水平的前提下才有實際意義。
刑訴法第289 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強制醫療的決定和執行實行監督。”對強制醫療決定的監督職責,由檢察機關公訴部門承擔,類似于對普通刑事案件的審判監督。對強制醫療執行的監督職責,由檢察機關監所檢察部門承擔,類似監所檢察部門對監獄、看守所的檢察監督。在監所檢察以往對監獄、看守所進行法律監督的工作中,期限監督歷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監督內容,涉及到羈押期限、刑期計算、刑罰變更執行等多項重要工作。由于法律沒有規定強制醫療期限,在對強制醫療執行的監督中也就不存在期限監督,此時,監所檢察通過檢察監督維護被強制醫療人員合法權益的職能作用將得到極大的削弱,面對嚴重侵犯人權的情況卻無能為力。
我國強制醫療期限實行的是絕對不定期的方式,實踐中出現了眾多問題。建立相對不定期的強制醫療制度,在此基礎上對繼續強制醫療程序、解除強制醫療的條件等規定進行完善,是健全我國強制醫療期限規定的有效途徑。
審理強制醫療案件,不同于審理一般的刑事案件,其實際上是一種醫療判斷。法院在審理強制醫療案件時,應當在合議庭成員中吸納專業精神疾病醫療人員,并明確醫生在強制醫療案件審理中的作用。治療時間和強制醫療需要的時間在客觀上是一致的,可以將合議庭成員中專業精神疾病醫療人員關于本案精神病患者治療時間的判斷,作為類似于量刑的建議或參考,最終轉化成為強制醫療時間。
法院在作出強制醫療決定時,應明確宣告接受強制醫療的時間。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精神疾病的一般治療規律及不同案件的案情、個體差異、地區醫療條件差異等客觀因素,并參照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涉及的犯罪類型、罪名、刑期來確定宣告強制醫療的時間。
為防止無需強制醫療的精神病人被不當剝奪人身自由,在強制醫療期間應當要求定期對精神病人的狀況進行評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542 條第2 款是我國強制醫療制度中除審理期限外,唯一一條關于時間的規定。在強制醫療期內的評估一是依被強制醫療的人及其近親屬的申請,二是按規定定期評估。定期評估與解除申請是強制醫療執行環節中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到強制醫療防衛社會和保障被強制醫療人合法權益目的的最終實現。《刑訴法》第288 條規定強制醫療機構應當定期對被強制醫療的人進行診斷評估。對于已不具有人身危險性,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的,應當及時提出解除意見,報決定強制醫療的人民法院批準。被強制醫療的人及其近親屬有權申請解除強制醫療。然而定期診斷評估的期限,人身危險性的標準,以及報請解除強制醫療的法定職責等都有待進一步規范和明確。
當前強制醫療執行多數由地方普通精神病醫院或者普通醫院的精神科執行,這種做法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普通精神病醫院醫師并不知曉相關法律規定的報請解除職責,也沒有履行相關職責的具體操作規范和程序。其次是實踐中,不履行報請解除職責并未規定相應法律后果,相反如果評估后報請解除了強制醫療的被強制醫療人在解除強制醫療后重新肇事肇禍,則可能會對報請評估者有不利影響,所以,普通強制醫療機構不愿履行報請解除職責。最后是實踐中的各類強制醫療結構資質和水平參差不齊,若所有的執行機構都有權進行診斷評估并報請解除強制醫療,可能會出現執法難以統一,甚至出現司法腐敗,使強制醫療成為部分人逃避刑事責任的一種方式。
為解決治療期限過短的問題,筆者建議在已不具有人身危險性,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的現有條件上,要求病情連續穩定達到法定時間才可解除。該時間可以規定為1年,也就是說法院在強制醫療決定中宣告的首次接受強制醫療的時間必須大于或等于1年。
對于精神疾病治愈不需要繼續強制醫療但仍存在人身危險性的、精神疾病未治愈但已無人身危險性的(如身體健康原因),達到法院宣告的接受強制醫療時間的,解除強制醫療,不得延長。對于精神疾病無法治愈,始終具有人身危險的人員,經過延長,接受治療的時間達到法律規定的上限,立即無條件解除強制醫療。對存在人身危險的人員進行人身危險性評估,須對人身危險性進行必要的限制和縮小解釋。
[1]寧金強.我國精神病患強制醫療制度的立法思考[D].安徽大學,2011.
[2]邱興隆.配刑原則統一論[J].中國社會科學,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