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希棟
華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江西 南昌330013
著名商標并非純粹法律概念,這一概念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和地方色彩。根據學者觀點,所謂著名商標,是指由省市級有關行政部門認定的、具有較高市場聲譽和商業價值的商標。從商標保護體系上而言,我國已形成了“國家——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市——知名商標”的商標保護體系。可見,著名商標是介于馳名商標與普通商標之間的概念,相對于全國范圍內的馳名商標,僅在本省內具有行政認定效力的榮譽稱號。相對而言,著名商標的概念規定于各省(包括直轄市、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或者地方政府規章之中,帶有明顯的行政色彩。由于著名商標制度由各省自行規定、自行評選并只在本行政區域內適用,各省著名商標制度雖總體框架一致,然而又具有明顯的地方色彩。
自2007年以來,全國大部分省、直轄市、自治區相繼頒行了本行政區劃內的著名商標實施辦法,如:《江西省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辦法》、《湖北省著名商標認定和促進條例》……這也在各自行政區域內以至全國范圍內建立起著名商標評定與保護的基本制度。這一制度主要規定了著名商標的評定標準與評定程序、著名商標所有人包括使用人的權利與義務以及違規責任等內容。著名商標制度是對現有商標法制度的一種有效補充。它填補了一些商標使用和保護制度的法律空白,促進了我國商標制度的發展。然而,在其實施過程中卻出現各種制度亂象,嚴重限制了這一制度的積極作用。
由于缺乏統一的上位法依據,各省(包括自治區、直轄市)在制定各自的實施辦法的時候就無本可照、無科可宣。各省能做的只能是仿照馳名商標制度,并借鑒已經制定完成的省的實施辦法來制定本省的實施辦法。遍觀全國各省的實施辦法,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地方法規在法律框架上幾乎是完全一致的,具體法條之規定亦大同小異。這一現象導致了兩方面的問題:首先,與立法宗旨漸行漸遠,背離了著名商標制度的保護初衷,即建立適應地方實際的商標保護和促進政策;其次,與馳名商標制度形成了沖突對立,對地方來說,甚至有取代馳名商標的趨勢,背離了我國“國家——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市——知名商標”的商標保護體系。
各省有關著名商標認定標準的規定,可以歸結為四個要件:第一,區域要件,要求在本行政區域內;第二,注冊要件,要求必須是注冊商標、有效商標;第三,商譽要件,商品具有良好質量,商標具有良好聲譽;第四,經濟指標,一般以市場占有率、利稅等常規經濟指標為準。這四項指標在外部框架上較為明確,然而其內涵卻十分模糊,具體認定起來十分困難。就區域要件來說,外地企業在本地注冊的子商標能否參與評定著名商標;再就商譽要件和經濟指標而言,其暗箱操作性更是無需多言。
著名商標認定之后,缺乏必要的審查淘汰機制已是有目共睹。雖然各地的實施辦法均明確規定了3年到5年不等的著名商標有效期限,然而現實卻是著名商標所有者在有效期到期之后,依然在其商品上標注著名商標的字樣,形成了“一次認定、終身適用”的現象。另一方面,雖然商標仍處於著名商標有效期限內,然而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或者服務提供者提供的服務已然達不到著名商標認定的標準,卻已然持有著名商標稱號。這顯然有失公平,有損消費者利益,更不利于同行業的合理競爭。因此,建立合理高效透明的著名商標審查淘汰機制是切實落實著名商標制度的必然要求。
著名商標制度作為彌補和完善我國商標保護體系的重要內容,其存在的必要性是不可否認的,其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完善也是我們必須付出努力的做的。完善我國的著名商標制度,需要法律的合理規制,不僅需要實體法上的完善,也需要程序上的有效配合;不僅需要各地方政府的努力,更需要全國范圍內的協調一致。
所謂上有所溯,下有可循。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導致我國著名商標保護亂象的根源在于缺乏上位法依據。治病須治本,規范我國著名商標制度,最重要的也是最先解決的即是上位法依據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新的《商標法》修訂過程中,首先,可以比照馳名商標,給予著名商標以明確的法律定義,以明確其法律性質和法律地位;其次,明確著名商標不得等同于馳名商標,明確其保護范圍、保護程序、保護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性;第三,對著名商標的認定條件、認定程序、認定標準以及保護期限等作出概括性規定。
在《商標法》中確立著名商標制度,既明確了著名商標的法律性質,同時可以使地方在制定地方性的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辦法的時候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可以有效避免各地方政府在著名商標認定條件、認定程序和保護期限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從而有利于著名商標在全國范圍的協調保護。確立明確的上位法依據,是完善我國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制度的根本所在。
縱觀各省的著名商標立法,大部分是通過政府政令的方式頒布執行的,其民主性、科學性引人懷疑。然而,更為重要的是,這導致了在各省的著名商標制度構建過程中,政府(地方工商行政主管部門)不僅是規則的制定者,同時是規則的執行者,還是規則的最后審核者。這顯然不符合法律的規則和民主集中制的精神。由此,筆者認為,有關著名商標保護和認定辦法的制定主體應為省一級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以地方法規的形式予以規定。這樣既可以進一步明確著名商標的法律性質,又可以通過權力機關更好的監督行政機關切實履行法律有關著名商標認定和保護的規定。這一方面,湖北省的做法值得學習和探討。
目前我國各省對于著名商標的認定都是采取事前認定的方式,并且無一例外的將認定權集中于省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手中。所謂事前認定,是指在并未發生商標侵權糾紛的情況下,認定機關也可應商標所有人的請求,依照認定標準就某一商標是否著名做出裁定。這一認定方式使著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退變成了具有“評獎外殼的廣告宣傳”。此舉割裂了著名商標認定與保護之間的聯系,與法律保護著名商標的初衷存在明顯的偏差。同時,認定權集中于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缺乏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的現象在所難免。
基于以上兩方面的問題,筆者認為應改著名商標認定程序由事前審批到事后認定;改行政審批為司法認定;改批量認定為個案認定。認定程序的啟動不再始于商標所有者的申請或者是工商行政部門的組織評定,而是始于司法程序的啟動,即當商標所有者認為其商標權遭受不法侵害而向司法機關提起仲裁或者訴訟的時候,可以同時申請啟動著名商標認定程序。一旦被認定為著名商標,該商標隨即享有高于普通商標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權利,受到相對于普通商標更好的保護,同時應給予一定的著名商標保護期限。這樣做,一方面更加符合著名商標保護制度保護良好商譽以及基于良好商譽的經濟利益立法本意;同時使著名商標的認定和保護程序更加公開透明,更好的受到法律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也使得著名商標的所有者(使用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護。
[1]李國慶.著名商標四論[J].中華商標,2010(5).
[2]鄧舟.論著名商標制度[D].西南政法大學,2012.
[3]儲敏.對著名商標保護制度的反思[J].江淮論壇,2010(3).
[4]吳漢東.知識產權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