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榮欣
遼寧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110036
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已逐漸趨于完備,但在實踐操作中仍有諸多問題,程序性保障的缺失使其制度的實現和后續利益難以實現。這種情況下樣,神損害賠償制度極易成為一紙空文而被束之高閣。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只有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全面的保障公平。雖然現如今立法以逐步開始強調程序的重要性,但由于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理念,人們還是會不自覺地忽視程序。以實體為主,當二者發生沖突時,首先選擇的還是實體利益。
從現有的法條來看,程序性的立法保障只是輕描淡寫的一筆,在很多細節上還是有所缺失的。即使是想從其他制度的程序性保障上加以借鑒,也是十分困難的。沒有切實的依據可實行,自然在實施上充滿障礙。
由于精神損害賠償的特殊性,其損害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難以估量。在訴訟過程中,雙方當事人也是各執一詞,避重就輕,只堅持強調對自己有利的觀點而忽略不談其它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不公正、虛報、夸大損害的情況就極有可能發生。在司法實踐中,應在當事人雙方交換證據時,根據侵害行為的實際情況,以及雙方當事人的實際情況,加強實質性的審查,明確雙方的責任,確定精神損害的有無以及損害的受損程度,為審判提供強有力的依據。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人為或是其他的因素而導致司法不公正現象的產生。從精神損害賠償程序的開始到結束實行整體的審查機制,保障公平、正義。
精神損害賠償的損害程度是影響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大小和衡量精神損害賠償標準、決定賠償數額的重要依據。為了明確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大小,合理、真實的反映受害人的受損害程度,應該相應的構建明確的精神損害程度審查機制。首先,最主要的是要確定明確的審查主體。其次,要建立明確的審查范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審查受害人精神損害的受害程度。對此,可以事先根據社會群眾反映,考慮到社會不同階層的自身狀況,規劃出損害的大體范圍,制定出一套比較合理的受損害程度的評判情形,然后根據受害人的具體情況在評判范圍內上下進行考量。同時也應當審查加害人的目的,當惡意實施加害行為時,加重對其的懲罰力度。最后,加害人的加害手段也是應當重點審查的部分。一般而言,手段惡劣的其損害結果就相對嚴重,應該加重對加害人的賠償數額。這樣,才能確保精神損害更好的、合理得到賠償,避免當事人為了獲利而虛報損害和賠償數額過高或過低的情形發生。
對于損害大小的最終結果,應當將損害的侵害結果算到開庭審理前。因為人的自我情感修復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精神損害賠償作為一種彌補性的賠償責任,其賠償的部分應當是受害人由此而受到侵害所產生的損失部分,它的損害結果應當是持續性的,而由于生活中實際情況的變化,我們不能要求加害人對自己未造成的最終損害而承擔責任。因此應當將損害結果的結算時間加以限制,不可無限期的延長。
在保障了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之后,如何保障應有權利的實現才是重中之重。在履行賠償義務時,可以根據賠償人現有的經濟狀況按情況分類,當賠償金額較小時可以要求賠償人一次性履行賠償義務。而對于對較大數額的賠償以及賠償人無法及時一次性加以補償的情形,則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來實現,并規定分期支付的最低限額應符合受償人的家庭狀況和當地的經濟水平(即當地平均工資的水平),以保證其可以正常生活來償還。同時訂立相應的賠償期限,不可過長,以避免由于時間太長而拖欠償還、無法賠償和無人管理的情況發生,最后使受害人應當得到的賠償成為空賬目和口頭賠償。
為更好的避免此種情形的發生,可以由法院建立專門的監管部門或由專門人員進行一對一的實施監管,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由法院作為第三方來實現支付。這樣,即明確了雙方的職責,在具體賠償前又達成了共同的協議,不僅利于賠償金的清償、利于權利的實現,減少因清償而發生的再次糾紛,并且,當糾紛發生時,也有了更加完善的證據,同樣利于二次訴訟。
[1]張新寶.從司法解釋到侵權責任法草案: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建立與完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梁從偉.完善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幾點建議[N].企業導報,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