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瑩
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江蘇 南京211816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與無罪推定原則同為刑事訴訟法的兩大重要原則指導刑事訴訟整個過程,也是調整公權力與私權利矛盾的重要準則,其重在規范刑事訴訟證據證明能力的問題。英美法系國家非法證據規則的適用主體是法官,由法官審查證據的合法性。我國檢察院的性質為法律監督機關,依法監督法律行為。檢察機關“對于取證行為的合法性不僅有權監督而且有責任防止非法取證行為”①。刑事追訴的過程以證據為主線,證據的合法性以及證明能力直接決定著追訴的進程。檢察機關應當依法行使審查證據職責,在審判前對違反法律規定取得的證據檢察機關有權予以排除。
借鑒美國的刑事訴訟制度將證據排除設置在開庭前的準備程序中,為了防止訴訟期限的拖延和審理內容的反復重復。本文主要論述檢察機關審前的非法證據排除。
(一)偵查階段非法證據排除,《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自我國刑事訴訟中法院不干涉審前公安機關和檢察院的行為,審前偵查行為由檢察院予以監督。偵查監督部門認為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的證據是非法所得或不能排除有非法取證可能的應當予以排除,法律規定檢察機關不得依據非法取得的言辭證據作逮捕決定。
(二)審查起訴階段非法證據排除,檢察院公訴部門接收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案件應當依法審查,符合起訴條件的提起公訴,符合條件的作不起訴決定。檢察機關認為公安機關在案件偵查階段中偵查取證行為有違法情形的,公安機關應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證明取證行為合法,也可對取證行為作書面說明。檢察機關在提起公訴前審查證據,可以保證證據和案件質量同時排除非法證據對法官自由心證產生不當的影響。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免受因違法取證而被提起公訴,檢察機關提起公訴前應當審查偵查機關所收集的證據。因取證行為不合法導致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不得據此提起公訴,保障嫌疑人免受繼續羈押或等待審判等對精神和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中包含可補正證據和直接排除的證據兩種。偵查人員非法取得有罪供述證人證言和被害人供述應當排除。此為直接排除的證據,不予補正的機會。書證物證的收集不符合法定程序法定條件的應當補正不能補正作合理解釋的應當予以排除。對行政訴訟銜接中進入刑事司法活動的“行政證據”應嚴格履行證據排除規則,應當排除重新偵查行政執法取證中不能作為刑事證據使用的諸如檢測報告、檢驗結論以及行政筆錄等證據。
檢察機關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啟動方式有兩種包括依申請啟動和依職權啟動。偵查人員在偵查取證過程中有刑訊逼供或暴力取證的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排除該證據。
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檢察機關監督公安機關偵查行為,既包括主動監督偵查行為,也包含主動審查公安機關所取得的證據。有權派檢察人員參與公安機關案件的討論的權力,也有權參與公安機關的其他偵查活動。偵査監督機構無控訴職能,因而能夠在偵查監督中充分發揮偵查指揮的權能,并與公訴部門統一在檢察長的領導下信息共享業務協調,保證公訴部門審查起訴所依據的證據合法真實有效,避免刑事訴訟程序倒流,保障刑事追訴活動準確向前進行。
偵查機關依法偵查取得與案件有關的相關證據,非經依法調查核實不得任意排除。我國檢察權與偵查權彼此獨立相互制約,檢察機關在偵查取證過程中指揮偵查行為不能超出獲取證據所必須的要求。調查核實證據應當制作報告,相關證據對于案件具有重大影響的,應當報請檢察長決定,檢察長難以作決定的,應當提交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②。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檢察院不得依此批準逮捕和提起公訴,調查結果應及時送達偵查機關或申請人并告知其救濟途徑。
檢察院將證據調查決定書送達偵查機關應當及時補正,補正結果送達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對檢察院調查結果不服依法享有救濟的權利,有權向作該決定的機關申請復議,仍不服向上一級檢察院申請復核。
綜上,檢察院審前適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應當協調偵查程序和審查起訴程序,保障程序的協調運作。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偵查取證,不予采納非法取得的證據更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體現保障人權的價值。
[ 注 釋 ]
①楊玉冠.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及其在中國確立問題研究[J].比較法研究,2010(3).
②樊玉琴,高麗.檢察環節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構建[N].檢察日報,2012-10-8.
[1]樊崇義,吳光升.審前非法證據排除程序:文本解讀與制度展望[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11).
[2]陳瑞華.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中國模式[J].中國法學,2010(6).
[3]楊玉冠.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及其在中國確立問題研究[J].比較法研究,2010(3).
[4]詹建紅.檢察機關排除非法證據的制度構建[J].法商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