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楠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110034
法律診所也被稱為診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法學院興起的一種新的法學教育方法,其效仿醫學院學生采用的臨床實習為主的教學模式來掌握學科要領,并且能夠靈活的運用所學理論,在實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并由教師指導學生來解決問題,積累經驗。診所式法律教學打破傳統授課方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的身份甚至可以用準法律職業群體中的一員(例如法官、檢察官、律師、陪審員等)來形容。教學的模式新穎多樣,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這種模式在教學實踐中具有極大的優越性,日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法律診所”課程通常以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件為教學對象和“教材”,其將法律實務技巧的培養、法律意識和法律頭腦的形成以及合格法律人完整人格和道德的形成與完善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它們共同構成法律職業群體實踐性的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診所式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極強的教育模式,它以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知識和技能的歸納式模式為核心要領,改變先前原有的從單純的由理論去指導實踐的演繹式模式,真正讓學生從實際個案著手真切體會到法律的精義和對社會的普遍意義。
法律診所教育模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培養法律職業道德,也能夠使新型法律人才樹立基本的社會責任感。我們應該積極的借鑒諸如法律診所教育模式式等西方一些先進教育模式進行法律教育改革,培養出公正、廉潔優秀的法律人才。
眾所周知,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要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倡導人們樹立樂觀向上積極的人生態度。正如梁治平所說的:“教育所關涉的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而且是人格的成熟與道德的完善。”從這一點來講,法律診所式教育模式真正觸及到了教育的真實內在目的。
法律診所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工作既有現實的必要性也有具體的可行性。法律診所學生參與法律援助事業是法律診所教育的應有之義,鏈接法律診所教育與法律援助的關鍵環節在于“法律公益”制度,即是指一些法律工作者,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為了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無償地為其提供法律援助,幫助他們維護自身權益,在社會上營造良好的社會公共文明。
完善我國高等法律院校法律診所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制度,對于促進診所法律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對促進法學教育改革事業、促進和諧法治社會建設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法律診所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大大壯大公益性法律工作者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在參加社會公益法律援助事業的過程中,法律診所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與法學修養也得到的極大水平的提高與升華。中國的法律援助不再局限于律師等法律工作者。高校學生參與法律援助的人才隊伍,能夠使得為社會弱者法律服務的專業力量迅速壯大,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社會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法律診所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能夠彌補或解決法律援助制度中存在的人才不足、專業法律知識欠缺等問題,業已成為我國法律援助制度中的重要輔助力量。法律診所與法律援助結合的有效方式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課堂教學圍繞學生承辦的案件,采取模擬角色訓練方式進行案件實際論證與探討。模擬角色訓練是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由老師來設計一個案件辦理活動,整個過程由學生模擬法律人角色來辦理案件。這種課堂活動增進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以便于課后老師對學生做出客觀的評價和老師對學生的指導。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①相關地區的司法行政部門可以有效聯合當地高校法學院共同建立社區法律診所,開展法律實踐活動。高校學生參與社區法律診所的法律實踐活動,接觸并“代理”客觀真實地法律案件。社區法律診所的主要工作有:一是協助開展法律咨詢工作,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法律服務;二是協助管理人民調解工作,參與民間糾紛的人民調解;三是協助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送法下鄉、送法進社區活動;四是協助開展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人員的管理;五是協助開展基層依法治理工作,為街道辦事處(鄉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提供法律意見和建議等等。
[ 注 釋 ]
①周海博.網絡倫理失范及其法律應對[N].光明日報(理論版),2014-08-26.
[1]牟逍媛.法律援助制度與診所法律教育[J].法學,2002,08:26 -30.
[2]李軍.法律診所教育與法律援助[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39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