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穎子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621000
勞動者是勞動法的主體,與勞動關系和勞動權屬于同層的重要詞匯,整部勞動法的構成都離不開這三個詞匯,勞動者的含義是決定勞動法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勞動法在本質上是為勞動者特定的一套法律,然而,我國的勞動法中勞動者的定義并不夠嚴謹,在我國現行社會中,勞動者的同義詞非常之多,例如:打工者、白領、藍領等等,因此,造成了人們對勞動者的含義了解并不透徹。另一方面,勞動者的含義本身并不是一種稱謂而是一種類別,例如:勞動者、學生、教師等等,因此,不同體系、不同法律法規中對于勞動者的定義不盡相同,導致現有的勞動法中勞動者的含義模糊,缺乏專業性和嚴肅性。本文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并從憲法、社會保險法以及勞動法三部有關勞動者的重要法律法規中對勞動這的含義進行分析。
在我國法律上,勞動者是法律主體之一,是通過法律來賦予勞動權利與義務的自然人,但由于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立法理念和立法宗旨不盡相同,因此,在不同的法律中,勞動者的含義也不同。在我國的法律中,勞動者的含義主要有以下三種。
在我國憲法上,對于勞動者的定義并未直接做出闡述,而是在各項條文法例中間接表現出來,在我國2004年修正的憲法中,對勞動者的定義主要有:第一種是指相對于剝削階級的階級群體;第二種是指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人群,例如農民、城市勞動者等,在我國憲法的第8 條和第42 條中對此有解釋;第三種是簽訂勞動合同的人群,我國憲法的第43條和第44 條對此有解釋。
社會保險法主要闡述的是被雇傭者與雇傭單位的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保險法的保障人群范圍正在不斷的夸大,并將公務員、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加入其中,增加了受保障人員數量,更好的幫助了社會穩定。根據社會保險法規定,保障對象是具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同時,也包括了退休后的勞動者,除此之外,勞動這的分類具有很多種,例如:國家政府機關的工作人員、社會團體的工作人員、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員工等等,根據勞動者所參與保障的險種不同、以及勞動者所在地域的保險政策不同,又可以分為更多的種類。
根據我國的《工傷保險條例》(2004年)的相關規定,工傷保險的保障對象是指勞動者,這里的勞動者指的是職工和雇工,職工是指與單位建立了勞動關系的各種勞動形式的勞動者,雇工是指與有雇傭權利和資質的企業存在勞動關系的非確定期限以及勞動形式的勞動者(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各種用工形式、各種用工期限的勞動者。
世界各國對勞動者的含義解釋都是因地制宜的,且政策不同、國情不同都會影響勞動者含義的界定,總體來說,可以歸納為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兩種,接下來,本文將重點闡述勞動者定義在兩種不同系別中的區別。
英美法系對勞動者的含義解釋的產生是以美國和英國作為主要主體的,在美國和英國中,勞動者被稱為employee,它起源于主人與仆人的老式說法,聽從主人的吩咐的人群即勞動者,還有一種含義是指獨立工作者,也叫自雇勞動者,即為自己工作,沒有雇主,后者不存在勞動權利和勞動爭議處理等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所謂的主人和仆人的概念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雇主和被雇傭者,但雇主不再控制被雇傭者的所有行為,只是發布思路或某項決定,對于執行情況,雇主不再有權進行控制,因此,英美法系對勞動者的含義解釋已逐漸停止使用。
大陸法系對勞動者含義的解析是依據自然人的人格屬性做基礎的,在大陸法系中,勞動者是指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根據他人的決定提供具有人格的從屬性勞動,這里所指的人格從屬性是指勞動者在接收到雇主的指揮、決定后提供勞動服務的行為。例如:勞動法中第5條規定:本法稱受雇人者,謂勞動者及使用人,學徒亦包括在內。無勞動契約關系,基于特定他人之委托,為其計算而給付勞動者之人視同受雇人。由此可見,相對于英美法系對勞動者的定義更具有實用性且更符合當代社會對于勞動者的定義。
勞動者是勞動法的主體,與勞動關系和勞動權屬于同層的重要詞匯,整部勞動法的構成都離不開這三個詞匯,勞動者的含義是決定勞動法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勞動法在本質上是為勞動者特定的一套法律,然而,我國的勞動法中勞動者的定義并不夠嚴謹。本文就此問題展開討論,并從憲法、社會保險法以及勞動法三部有關勞動者的重要法律法規中對勞動這的含義進行分析,充分結合國內外的相關法律,從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兩大法系上對勞動者的定義詳細闡述,以期對我國的勞動者定義提供幫助。
[1]侯玲玲,王全興.勞動法上勞動者概念之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