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清
大連廣播電視大學金州新區分校,遼寧 大連116000
對于犯罪客體作為構成要件的合理性的問題,經過國內外眾多學者對此的探討和研究,在理論上得到了科學的論證。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要件中的主要因素,只要有犯罪行為,就一定會存在犯罪客體。它能夠在犯罪構成中起到價值判斷的功用,揭示了犯罪的本質,能夠分清犯罪的類型,建立刑法分則的科學體系,能夠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對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加以評估,確保犯罪量刑得到正確的裁定。
犯罪客體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它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普通關系類型,而是需要被刑法所保護的。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有國家安全問題、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等等。如若是這些關系被侵犯,那么犯罪客體必然就產生了。
犯罪客體作為犯罪要件之一,它不僅在刑事立法中的具有主要的功能,而且在刑事司法實踐中也具有不可忽視的功能。所以,我們應當對犯罪客體的功能進行全面的認識利用,促使犯罪客體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一方面,犯罪客體在犯罪構成中具有價值判斷的作用功效,這是犯罪構成要件的必然要求。同時,犯罪客體還具有出罪的作用功效,任何一個法治國家的犯罪構成要件都應當具備這一功能。出罪功能表現為,犯罪客體既要判定事情的合法與非法的性質,又要對違法或是犯罪客體的程度進行判斷。另一方面,刑事司法實踐中,犯罪客體有助于區分犯罪階段的形態,比如刑事發生案件中罪犯的行為是既遂還是未遂。同時,有助于界定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能夠反映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按照從重到輕的次序排列。
犯罪對象指的是犯罪行為中的物和人,物是社會關系的物質表現,人是社會關系的主體。它不能等同于犯罪客體。犯罪客體不是具體的事物,它需要通過載體呈現出來,而犯罪對象就是犯罪客體的呈現載體。犯罪客體的定義已經在上面講到過,我們應當做到將兩者正確區別。
兩者的區別在于:首先,若想給一項犯罪行為定性,這個取決于犯罪客體,而不是犯罪對象。給某一行為的確定罪行,從犯罪對象分析,是得不出什么結論的,只有從犯罪對象所反映的社會關系,即犯罪客體,才能夠確定其罪行。其次,對于任一犯罪行為而言,犯罪客體必是犯罪構成要件,但犯罪對象卻不一定。最后,任何的犯罪行為都會致使犯罪客體受到傷害,但犯罪對象有時還會受到保護。例如,手機被盜,手機主人的所有權是犯罪客體,在這個行為案件中受到了侵害,而手機是犯罪對象,但是并沒有受到損害,反而受到了保護。
近年來,國內外的學者們對于犯罪客體能否作為構成要件進行著激烈的辯論,其中不乏一些否定的聲音。但是,如果我們稍加思考,就能將這些否定的聲音予以再否定。
從征表社會危害性的角度分析。我國的刑法中有的已經明文規定犯罪客體就是犯罪的構成要件,比如背叛國家罪。而對于沒有規定的,也要清楚,對于每一個犯罪行為而言,都必然存在著一個犯罪客體。因為無論是哪種犯罪,都會危害到一定的社會關系,而且,只要是犯罪必然會有與之相對應的犯罪客體的存在。犯罪的實質就是社會危害性,犯罪客體對其具有判定的功用,能夠揭示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這是從犯罪構成四要件互相依存的方面來說的。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犯罪是由不同的部分構成的,并且這些組成的部分,分別對應一個構成要件。這些要件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需要同時組成一個整體時,方能確定犯罪行為的性質。那么,這就需要有能夠對犯罪行為具有評價作用的構成要件,但是,組成犯罪的其他三個要件僅可以對犯罪行為的事實作出判斷,只有犯罪客體能夠完成這一要求,揭示犯罪行為的本質。
從系統論的知識分析,犯罪構成是由不同的要件組成的一個整體。也可以說,犯罪構成是一個復雜的多結構社會系統,這個系統是由四個要件各自形成的分系統組合而成。而這個復雜的系統中的四個要件并不是簡單的組合而成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在反映一個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時候,它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以此來判斷犯罪行為的犯罪程度,犯罪客體對犯罪程度的評價有重要的作用。最后,根據犯罪的程度將其分成層級,逐一排列順序,從而建立一個科學的刑法分則系統。
綜上所述,犯罪客體是客觀真實存在的,應當從本質上認識犯罪客體,不能將犯罪對象與其相混淆,沒有犯罪客體就沒有犯罪。同時,無論從征表社會危害性的方面、犯罪構成的四要件相互依存的方面,還是從系統論的方面來分析論證,犯罪客體作為構成要件都具有合理性。
[1]胡萬松.淺談犯罪構成要件理論——從小野清一郎的觀點探析[J].財經政法資訊,2013(02).
[2]歐錦雄.為犯罪客體的構成要件地位辯護[J].法治研究,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