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穎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550025
關于法律監督的含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傳統的觀點認為法律監督是指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檢察院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能,并依法對刑事訴訟過程進行監督。包括對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對公安機關執行的監督。①
其中一種觀點是將“法律監督”分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有學者認為,狹義上的法律監督,是專指檢察機關依法定程序,并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對合理適用法律和執法的合法性等進行的監督;廣義上的法律監督,是泛指人民、社會團體組織、黨及一切國家機關對各種法律活動進行的監督。②另一種觀點則把“法律監督”視為一個系統,力圖作出較為完整統一的合理解釋。比如有學者認為,法律監督是指國家和社會主體對立法和執法活動進行監視、督促,并對違法活動進行檢舉、控制和矯正行為的總稱。③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法律監督”是指設立專門的國家機關,并根據法律的授權,依法對法律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并能產生法定效力的專門工作。④
有學者認為,我國法律監督所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于立法和司法實踐。第一,立法上處于空洞的狀態。具體表現在立法內容上,立法原則與具體條文的規定有出入;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條文;檢察監督的結構不完整;我國立法賦予檢察機關開展訴訟監督的途徑極為有限,手段和方式也極為單一,最常態的監督途徑大致就是通過審查批捕、起訴卷宗材料以及法院的裁判文書等進行監督,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全面展開。第二、實踐中被弱化現象突出。具體表現在:在實際操作中忽視訴訟監督職權的重要性;實際操作中各部門注重配合,而訴訟監督職能不自覺中變了味。⑤
就存在的問題,大概有以下原因:第一種觀點認為,第一,價值取向方面的原因。刑事訴訟檢察監督制度,作為一種訴訟程序合法性控制手段,其價值在于實現程序公正,從而進一步實現實體公正。若忽視效率而保障絕對的程序公正,這與本質上的刑事訴訟的價值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難免在立法上一定程度上架空刑事訴訟檢察監督。第二,機制方面的原因。不僅表現在監督的途徑和方法單一,監督規范因循守舊,一板一眼,界限模糊等方面,還表現在對于程序性上違法行權的法律后果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第三,職權配置方面的原因。過分壓抑內部自身協調能力。同時,程序的繁瑣和效率的低下也使其實際效果大打折扣。⑥
第二種觀點則從檢察機關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一,檢察監督權因與其他檢察職權發生內部沖突而被淡化,此為檢察機關內部的制約因素。包括缺乏強大的理論支撐;工作機制有待改革完善;檢察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尚未建立起科學、專業的隊伍管理體制。第二,檢察機關外部制約因素。包括我國法律關于檢察制度和檢察權行使的規定過于寬泛;檢察權的行使存在地方化弊端;經費保障還不足夠保障檢察領導體制得以全面貫徹實施。
若從較為宏觀的角度上提出改革措施:
第一,完善制度,增強監督實效。1.正確認識和處理檢察機關各項職能的關系。2.完善法律體系,如進一步完善檢察機關介入偵查的法律規定等。3.完善監督程序,提供程序保障。4.明確適用法律上發生較大分歧的問題。
第二,建立和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強化外部監督。
第三,完善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監督程序。1.包括完善民事、行政訴訟案件的管轄范圍、審級、審限,例如再審案件的審級確定,可以規定對抗訴案件原則上實行同級審理,在不影響公正性的前提下也可以交由下級法院審理;明確規定檢察機關該如何依法調取、查閱人民法院審判卷宗;明確規定檢察機關如何去查明人民法院是否存在違法審判行為,或者如何去依法調查取證以核實裁判;同時也應當對民事、行政執行過程進行必要的監督。2.建立行政公訴制度。
第四,對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人力、物力管理和保障機制進行完善。強化檢察機關經費的調度和支持的管理力度,自覺接受來自黨和社會大眾的監督,優化法律監督能力建設的外部環境。
[注 釋]
①陳光中,徐靜村主編.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②喬克裕主編.法學基本理論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③湯志勇.論監察監督與司法公正的相洽互適性[A].孫謙,張智輝主編.檢察論叢[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③張智輝.法律監督三辨析[J].中國法學,2003(5).
④溫軍.論我國刑事訴訟檢察監督制度的合理重構[J].學習與探索,2007(6).
⑤溫軍.論我國刑事訴訟檢察監督制度的合理重構[J].學習與探索,2007(6).
⑥金波.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能力建設研究[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3).
[1]陳光中,徐靜村.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喬克裕.法學基本理論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