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琪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110034
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始終是一對共同存在、共同博弈的話題。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曾經付出了環境污染的巨大代價,我國也曾經歷過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速的發展階段。隨著近年來我國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如何更加有效地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健康發展之間的關系,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研究。
所謂的排污權交易,是指在滿足環境質量的前提之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排污權),并允許進行類似商品的買賣或交易行為。排污權交易的基本原則是遵循總量控制,即在確保一個地區總體污染物排放量不變的前提下,假定本地區所有企業都具有排放工業生產污染物的平等權利,并且將可排放污染物總量向各個企業進行分配。當某個企業的排污量進行了相應削減后,可將自身剩余的污染物排放量通過商品交易的形式賣與治理污染成本過高的企業。此類交易的結果就是污染治理由治理成本最小的企業來進行,而本地區總體的污染物排放量則保持不變。
在歐美等西方國家,排污權交易活動的發展起步時間較早。1968年,美國經濟學家戴爾斯首先提出了“排污權交易”的概念,并率先被美國聯邦環境保護局用于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這項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功,并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體現出了排污權交易政策在促進經濟發展及保護自然環境等方面的應有作用。時至今日,美國的排污權交易已經具備了完備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體系,包括銀行政策、泡泡政策、抵消政策等等。
從歐美等已經建立起排污權交易法律體系的國家發展實踐來看,其主要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一是排污權交易有助于切實維護環境質量。在傳統的環境治理模式中,收取排污費一直是政府采取的環境保護及排污代償措施。這種措施帶有極強的被動性,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懲戒的功能,但是很多企業為了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還是會不惜繳納排污費及罰款等方式來破壞環境。此外,由政府收取的排污費及罰款在改善環境方面的作用也比較有限。通過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可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實現了預先控制,以便于滿足本地區環境保護的需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通過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政府實現了環境保護管理職能,也能夠切實保障本地區環境質量。
二是有利于企業降低排污成本。排污成本是現代企業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將排污總量進行事前控制,排污治理成本較低的企業將會面臨著治理污染費用低于購買排污權費用的形勢,而排污治理成本較高的企業則會面臨購買排污權成本低于污染治理的形勢,通過實施排污權交易,由低治理成本企業將排污權賣給高治理成本企業,實現了企業污染治理成本的最小化。
當前,我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法理學基礎。但是從現階段我國相關領域法律法規建設層面進行分析,相關的一些法律依據和制度規定散見于《環境保護法》、《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等法律法規之中,缺乏系統性,其法律效力也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
建立我國排污權交易法律制度的前提是必須要通過法律形式確定企業具有合法的排污權。但是從現階段我國立法情況來看,對于企業排污的合法性規定并不明確,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污染排放的懲戒性趨勢。企業的污染排放就變成了“不合法”性的行為,交易權的確立更是無從談起。
筆者認為,為了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國排污權交易法律制度體系,應當采取如下措施:
當前,建立和完善我國排污權交易法律制度的當務之急是對我國現有法律制度和政策規定進行進一步完善,重點是修訂《環境保護法》。在修訂《環境保護法》的過程中,應當將企業的排污權加以明確,確定其合法性。在此基礎上,將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作為政府職能部門推進環境保護的新舉措。
排污權交易流程應當具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根據美國的相關經驗,政府首先要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總體的環境質量目標,據此推算出可排放的污染物最大量,并根據本地區排污企業數量將污染物排放指標進行分解。企業的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可以在行政部門和社會的監督下進行交易及留存,確保在污染排放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實現排污權的有效轉移和接續。
通過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將企業排污權交易作為企業成本控制的途徑,而非盈利的手段。對企業擅自出售、偽造、變造排污交易權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明確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監督,實現排污權交易運行管理的公開、高效。
[1]謝曉琳.我國排污權交易法律制度構建[J].求索,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