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紫琦
安陽市第一中學,河南 安陽455000
據資料顯示,一些地方的債務問題相當嚴重,經過審計的顯性債務只是九牛一毛,還有許多的隱性債務沒有顯現出來,為了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國經濟建設,解決地方債務問題是關鍵。本文將從我國地方債務問題的成因分析,并從法治角度探討相應的對策。
地方債務可劃分為顯性債務、隱性債務兩種類型。
第一,主體。地方債務的主體主要包括債務人與債權人。其中,各個地方的債務發起人就是各地的政府,并且實際的債務主體可以是各級的地方政府。我國《預算法》規定,現在只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才能夠發行合法的地方債券[1]。
第二,客體。地方債務的客體指的是債務內容所指的對象。目前,債券已經被我國的《預算法》認可。
第一,中央與地方的財權,事權不相匹配。國家財力與財政的主要來源于稅收與稅權,在我國,中央政府是主要財力和財政的“掌門”。而在國家的財力配給方面,地方政府也只是掌握了不到一半。由于地方政府沒有完善的稅收立法制度,還在事權支出上沒有節制,就導致了在實際的公共產品供給中出現捉襟見肘的狀況。雖然財政轉移支付可以作為另一種中央分配財力的方法,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地方政府的財政需求。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就另辟生財之路,導致地方債務的出現。
第二,地方預算體制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由于地方預算體制不完善,監管不到位,導致了地方債務出現失控。我國最新修訂的《預算法》,嚴格規定了債券發行權的地方政府級別,限制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民政府發行公債的權利[2]。盡管對地方的合法債務進行了嚴厲的監管,但是在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管范圍之外還有其他形式的債務未被算入這一監管范圍之內,從而導致了地方隱性債務的膨脹。
第三,地方財政責任機制不完善。財政權利的配置與預算監督應與地方債務問題的事前控制與之中監管相對應,所以財政責任機制就應該與債務問題的事后追責相對應。在我國進行改革期間,中央政府將事權下放到地方政府。雖然地方政府的事權在不斷減少,但是中央政府的事權下放腳步也在不斷加快。因此,為解決事權支出問題,一些地方政府舉債,但是由于舉債的償債資源不穩定,反倒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償債壓力。
地方債務的償還與公共財政息息相關,所以,為破解地方債務問題,應當在我國的《憲法》中明確指出公共財政的地位,并將地方土地的出讓金歸入土地儲備基金,統一收入公共財政的基金中,用來償還地方債務;另外,應在《憲法》中規定地方債務的中央控制機制和區域公平機制,明確中央控制債務的權利,區分地方、國家機關或其他常設機構在控制地方債券的重點與方式,為財政立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想要破解地方債務問題,不僅僅要將中央及地方的財力進行合理地分配,還要將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權利和事權進行合理地分配。我國采取的辦法是通過立法,明確了“地方財政”的概念,從而明確了地方財政權、財產權、財政主導權、財政參與權等概念。中央與政府實施財政分權的三種措施分別是財政轉移支付、稅收和舉債[3]。財政轉移支付的主動權集中在中央政府,可以將相應的財政參與權賦予地方政府,從而增加地方參與權的比重并影響格局的分配;稅收和舉債的主動權則集中自中央與地方政府,由《憲法》和其他相關法律的認可,將稅收和舉債規劃到地方財政主導權的范圍之內。
必須不斷修改和完善我國的法律規定,強化地方政府的舉債約束和債務管理,使其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相適應,并盡可能與國際接軌。在創新地方收益債券等金融產品時,要謹慎論證,逐漸推進。為了使我國地方債務的發展與控制沿著規范化的方向前進,修改《預算法》、《擔保法》等相關法律的工作應當盡早提到國家立法機關的議事日程上來。
如果將地方債務發放地方債務的權利看作是財政權利,那么良性的地方債務就是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助器,而不當的地方債務就會是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導致無法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4]。在破解我國地方債務問題時應從憲法出發,在憲法中加強對地方債務的布控,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財政轉移支付稅權法律制度,強化對地方財政預算的監管,推出地方債務法,建立完善的政府財政責任機制,明確債務主體、責任。
[1]趙海蕾,黃秀女.地方政府債務難題破解與策略選擇[J].理論探討,2015,01:95 -98.
[2]劉劍文.地方財源制度建設的財稅法審思[J].法學評論,2014,02:25-32.
[3]蔣媛.我國地方政府自主發債的法治化思考[J].地方財政研究,2015,01:21 -26+31.
[4]孫克競.地方公共財政改革與路徑選擇中的債務因素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5,05:103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