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朦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110034
在司法研究領域中,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一直是專家和學者廣泛爭議的論題。而在司法工作的實踐中,如何有效處理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在這里,“公正”包含公平和正義兩層意義,集中體現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特點。
程序公正被喻為“看得見的正義”、“活生生的正義”,是指從事法律行為做出某種決定的過程、方式和關系能夠公正、公平的對待。程序公正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十三世紀的英國,并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司法實踐中得到了不斷完善和發展。在英美等國的法律中,都有關于程序公正的“正當法律程序”等有關規定,這些法律規定共同構成了西方國家和民眾對于司法程序公正的觀念認知及制度保障。簡言之,程序公正實際上主要包括的是如何實施法律原則規則以及違背法律原則規則后如何進行處罰等兩方面問題。
一般來說,程序公正主要具有如下兩方面特點:一是程序公正具有高度的獨立性。相比于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具有內在的、本身固有的獨立價值。在程序公正的理念之中,當事人的主體地位、權利義務及操作方式等被加以明確規定,司法人員在處理相關案件的過程中就具有了十分明確的工作流程及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影響到司法公正的因素得到有效排除,當事人將會得到法律的公正裁決。二是程序公正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程序公正的原則中,法律的實施過程、模式及法律運用等方面帶有很強的穩定性,訴訟雙方在穩定的法律流程和模式的框架之下平等地進行訴訟活動,從而確保訴訟雙方均等地享有法律的保護。
相比于程序公正,實體公正又被稱為“看不見的公正”,是指“關于制定什么樣的原則和規則來公平、公正地分配社會資源的問題”。實際上,實體公正體現出的是法律在制訂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公平和正義原則,以及其在執行實踐中所達到的公正效果。很多學者提出,實體正義需要綜合考量各個司法主體權利與義務的平衡,強調權責一致,即法律執行的結果具有正當性、道德性等。
實體公正主要具有兩方面特點:一是實體公正強調結果的公平正義。實體公正注重法律執行結果,即結果必須符合社會主流道德觀念及多數公眾的利益,其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念及衡量標準要根據社會公眾的需求加以確定。二是實體公正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由于實體公正只能在現有的法律制度框架下來進行衡量,因此在司法工作實踐中,由于對案件法律事實的認定及適用法律制度的認定存在偏差及不確定因素,因此導致了實體公正也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總體來說,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實際上是司法實踐的兩個主要方面,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應當說,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之間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首先,兩者的價值觀念追求存在差別,程序公正主要追求的是法律實際執行過程中的公平性和正義性,即法律程序是否得到有效履行、法律條款是否完全適應等等;而實體公正則主要強調的是法律執行結果的公平性和正義性,是否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及道德規范。其次,程序公正主要是司法、執法等領域的公平正義,而實體公正則主要是立法領域內的公平正義。最后,實體公正帶有強烈的道德屬性,即將法律執行結果是否符合社會主流道德觀念作為重要標準,而程序公正則沒有強烈的道德屬性。
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之間的聯系也是非常緊密的,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司法公正的原則和基礎。從兩者的關系方面進行分析,程序公正是實體公正的基礎,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執行和適用程序,才能夠確保法律執行的結果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而實體公正則是程序公正的檢驗和反映,集中體現出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執行是否合理??偠灾瑸榱顺浞志S護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都是必不可少的。
總體來說,在我國推進依法治國的司法實踐過程中,應當充分重視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尋求兩者之間的有效平衡。首先,司法機關應當建立兩者之間的平衡觀念,將兩者視為推動依法治國實踐的并重舉措,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其次,要在立法、法律修訂、執法等實踐中切實維護程序公正及實體公正,在實踐中尋求兩者的有效平衡。最后,要建立有效地監督審查機制,重點監督司法實踐中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原則的落實情況,及時糾正各種破壞兩者平衡的做法和行為,通過引進社會監督等外部監督機制,降低司法監督工作成本,提高監督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通過上述措施,在全社會營造出良好的輿論氛圍,為深入推進依法治國方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0.
[2]陳瑞華.程序正義論[EB/OL].北大法律信息網,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