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婧
濟南市人民檢察院,山東 濟南 250099
檢務公開自1998年進入公眾視野至今,內容和形式一直不斷拓展和深化。從檢察職能、機構設置等一般性內容的公開,發展到突出對執法辦案活動等實質內容的公開;從報刊、電視等傳統宣傳形式,發展到建立門戶網站、開通官方微博與微信等網絡科技手段。偵查監督環節是檢察機關辦理普通刑事案件的首要關口,正逐漸成為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如南京虐童案審查逮捕聽證會和不捕理由的公布,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本文從偵查監督實務的角度,分析檢務公開的現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增強公開效果的路徑。
最高人民檢察院先后發布的《關于在全國檢察機關實行“檢務公開”的決定》、《關于進一步深化人民檢察院“檢務公開”的意見》和《關于全面推進檢務公開工作的意見》中,不斷明確檢務公開的內容,即檢察案件信息、檢察政務信息、檢察隊伍信息,并規定了公開內容的例外。其中檢察政務信息在各級檢察機關網站或法律法規中基本能查詢到,但主要側重業務工作的程序性內容,沒有全面反映偵查監督工作的特點。
2014年起最高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廳要求大力推進偵查監督業務公開,進一步細化偵查監督環節執法辦案公開的內容、對象、時機、方式,探索建立對終結訴訟的不批捕法律文書進行公開制度,探索審查逮捕公開聽取意見機制。目前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人在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可以自主完成審查逮捕案件案由、受理時間、辦案期限、辦案部門、辦案進度、處理結果等程序性信息查詢。山東省檢察系統偵查監督部門已經全面開展公開審查和檢察宣告工作,即在辦理審查逮捕案件過程中,對符合一定條件的案件,檢察機關聽取案件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律師、偵查機關代表等人員意見,并在作出檢察決定后向相關人員介紹案件受理過程、審查認定的事實,闡明作出決定的事由和依據,聽取意見并釋法說理。
過去社會公眾關注檢察機關案件管轄權和辦案程序,現在更關注每一個決定認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對個案處置知情權的要求日益細致具體。反觀檢務公開的現狀,在實施層面還面臨著多重矛盾。
檢務公開應當是適時、適情、適度的公開①,《關于全面推進檢務公開工作的意見》規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被害人的案件信息,以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規定不應當公開的信息,不得公開。當事人申請不公開且理由符合法律規定的,不向社會公開”②。但此規定在公眾的好奇心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特別是某些帶有敏感符號的人物和事件,通過互聯網廣泛傳播并被公眾所知曉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如李某某等五人強奸案,因其特殊家庭背景等原因倍受關注,媒體的大量報道致其真實姓名等信息曝光,嚴重背離了司法實踐中所努力達到的挽救未成年人和盡量減少影響其未來成長的初衷,不利于涉案未成年人回歸社會。
1.說理對象范圍偏窄。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加強偵查監督說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規定了對(不)批準逮捕決定的說理、對答復監督結論的說理等五種類型,明確了說理的對象、重點、主體和原則。但實務中檢察人員主要向偵查機關(部門)說理,較少向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開展說理。向案件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辯護律師的說理目前限于不構罪不捕、復議復核改變原決定的案件。
2.監督工作的公開有限。一是現行檢務公開規范性文件中未對監督業務做出具體規定;二是形式有限,《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中關于“……將不立案或者立案的理由和根據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行政執法機關”③的規定中,未明確告知的具體形式。司法實踐中有關案件調查過程、結論、理由和根據主要以口頭方式告知控告人、申訴人。
3.文書公開滯后。目前正在探索進行的對終結訴訟的不批準逮捕法律文書的公開,相對于案件的訴訟過程,具有滯后性。
1.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無細化規定。據統計,2013年某地兩級檢察機關辦理的審查逮捕案件中,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比例為4.7%。實務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有:一是辯護律師提出意見不及時;二是辦案時間緊張,導致檢察人員對此項工作積極性不高;三是案情了解不全面導致辯護律師提出的意見質量不高。
2.公開審查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目前實踐中主要針對是否構成犯罪或具有社會危險性方面爭議較大的案件,邀請偵查人員參與案件匯報與討論,較少聽取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人、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的意見。據統計,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某地兩級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僅對一件因酒后言語不和引起的故意傷害案采取了全面公開聽取意見的審查方式。今年數量有所上升,但仍未開展立案監督案件公開審查。
3.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主動性需要增強。《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規定了啟動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兩種方式,即依申請和依職權。依申請是受理一件審查一件,效率更高。依職權則面臨著制度缺乏剛性約束、人少案多、重要性認識程度不高、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因此實務中開展相對偏少,影響了目前此項工作在保障人權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據統計,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某地兩級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辦理的捕后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中,依職權的案件數僅占總量的30.5%。
4.監督案件辦理周期較長。檢察機關辦理立案監督案件,主要通過詢問辦案人員和有關當事人、查閱、復制相關法律文書和案卷材料的方式開展調查核實。由于《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沒有規定調查期限和辦案進展的告知程序,加之多數控告、申訴案件距離案發時間較長,調取當年案卷材料、詢問辦案人員多費時費力,監督立案后偵查取證時間不好掌控,降低了工作效率、影響了工作效果。與控告人、申訴人期盼案件結果的迫切心情不相適應。
新媒體主要包括門戶網站、電子郵件、搜索引擎、虛擬社區、在線游戲、博客、播客、微信、手機短信、手機電視、互聯網電視,數字電視,手機報,網絡雜志等類型。其中,一些屬于新媒體形式,一些屬于新媒體軟件,另一些屬于新媒體硬件和新媒體服務。
應當落實曹建明檢察長提出的“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的要求,通過轉變執法理念,加大基礎工作力度,積極完善制度機制,加強檢務公開平臺建設,促進偵查監督環節檢務公開的深入發展。
要擺正執法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要我公開”變成“我要公開”。要擺正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充分尊重公眾和訴訟參與人,真正做到執法為民,為民執法。要由偏重實體向實體和程序并重轉變。
1.做好引導工作。應當明確告知公眾,在現有制度規定下,可以公開和不能公開的事項和原因,做好解釋工作,爭取公眾理解。如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決定事項,只能按照相關規定,僅向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進行宣告。
2.加強檢察宣告和公開審查工作。開展制度機制創新,擴大檢察宣告和公開審查的案件范圍,積極探索對無社會危險性不捕、刑事和解不捕、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和立案監督案件進行檢察宣告和公開審查。充分聽取案件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與辯護律師意見,對辦案期限長的立案監督案件,主動向控告人、申訴人告知案件階段性進展,并進行監督結論的答復說理。
3.提高處置輿情能力。積極面對輿情挑戰,提高對涉偵監輿情的敏感度,高度重視網絡、媒體炒作的案件,主動說明案件事實、法律依據等情況,引導輿情尊重法律,樹立法律權威。
1.規范聽取律師意見工作。由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司法機關聯合制定規范性文件,明確偵查機關對辯護律師的移送告知制度、審查逮捕階段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范圍和方式、辯護律師提出意見的內容、檢察機關對辯護律師意見的審查和反饋方式以及偵查人員、檢察人員、辯護律師的責任追究機制。
2.積極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完善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制度設計,重點研究依職權主動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渠道和案件范圍,在實踐中加強探索和思考,切實將維護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落到實處。
3.依法從快辦理監督案件。從有利于當事人的角度,多措并舉,推動偵查進展,縮短辦案期限。要加強動態跟蹤監督,核實偵查取證工作情況。要加強公檢合作,開展隨案引導偵查工作,并定期向公安機關通報監督立案和結案的情況。要完善監督糾正機制,對長期不能結案案件,加強請示匯報,爭取上級支持。
4.加強工作性文書制作。終結性法律文書的基礎是辦案人員對于案件全面審查后制作的工作文書。因此必須嚴格落實辦案要求和文書制作規范,全面、客觀、完整的體現案件事實和證據,堅持疑罪從無的法律原則進行詳細論述,從根本上防范偵查監督環節冤假錯案的發生,保證信息公開的準確性。
5.借力派駐檢察室。派駐檢察室設在基層,具有了解百姓訴求的先天優勢。因此要將派駐檢察室作為偵查監督業務公開的又一個窗口,積極主動地加強與派駐檢察室的溝通聯絡,加強偵查監督業務指導,通過建立刑事立案監督、偵查活動監督案件線索移交、社會危險性和羈押必要性調查、文書送達、釋法說理、職能宣傳等協助工作機制,促進偵查監督業務公開在基層取得更加積極的效果。
及時錄入案件進度、處理結果、強制措施等程序性信息,確保偵查監督案件程序性信息的時效性、準確性。通過微博、微信及時發布偵查監督工作信息,拓寬社會公眾了解偵查監督工作的途徑。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實現在各平臺之間的同步更新或更新提示,便于公眾和訴訟參與人使用不同檢務公開信息平臺時,隨時能夠查詢到所關注的信息。
[注 釋]
①易志斌.檢務公開制度的法理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9(5).
②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全面推進檢務公開工作的意見[EB/OL].http://legal.people.com.cn/n/2015/0228/c42510-26612277.html.
③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