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彥偉
福建省石獅市人民法院,福建 石獅 362700
審理期限,簡稱審限,是指法律規定的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最長期限,從立案之日起至裁判宣告、調解書送達之日止。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一百六十一的規定: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準,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準。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為提高訴訟效率,確保司法公正,2000年9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嚴格執行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規定》(法釋〔2000〕29號,自2000年9月28日起施行,現行有效)。根據其第二條、第八條、第九條的規定,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第一審民事案件,期限為六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本院院長批準,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延長的,報請上一級人民法院批準,可以再延長三個月。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期限為三個月。案件的審理期限從立案次日起計算。由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審理的第一審民事案件的期限,從立案次日起連續計算。但下列期間不計入審理、執行期限:(一)因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法院決定延期審理一個月之內的期間;(二)民事、行政案件公告、鑒定的期間;(三)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和處理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的期間;(四)民事、行政、執行案件由有關專業機構進行審計、評估、資產清理的期間;(五)中止訴訟(審理)或執行至恢復訴訟(審理)或執行的期間。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三條則規定了公告期間、鑒定期間、雙方當事人和解期間、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以及處理人民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期間不應計算在審限內。
換言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的不計入民事訴訟審理期限的期間只有下列五種:(一)因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申請重新鑒定或者勘驗,法院決定延期審理一個月之內的期間;(二)公告、鑒定的期間;(三)雙方當事人和解期間;(四)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和處理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的期間、(五)由有關專業機構進行審計、評估、資產清理的期間;(六)中止訴訟(審理)至恢復訴訟(審理)的期間。
司法實踐中,個別省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法律(含司法解釋)規定,結合本省審判工作實際,另行針對審理期限出臺了關于審理期限的司法文件,如:
(一)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行政案件執行審理期限的規定》(川高法〔2005〕505號,2005年12月9日審判委員會通過,2005年12月19日發布,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其中,第一條規定:審理期限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行政案件從立案之次日起至裁判宣告或調解書生效之日止的期間。審理期限從人民法院立案之次日起開始計算。反訴案件和追加當事人的案件,從立案受理反訴和決定追加當事人之次日起重新計算審理期限。
第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計算在審理期限內:1.因國家政策性調整需要暫緩審理的案件,暫緩審理的期間;2.當事人申請庭外和解的期間。
(二)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案件審判流程管理規定(試行)》(鄂高法審辦〔2010〕2號,2010年5月6日審判委員會通過修訂,自2010年5月20日起執行)。
其中,第十八條規定:下列期限不計入審理期限:1.當事人申請追加被告或者第三人以及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后給予答辯、舉證的期間;2.民事案件需要做調解、和解工作的期間;3.報上級人民法院請示的期間;4.需要補充調取相關案件卷宗的期間;5.案件重大、疑難,需由審判委員會作出決定的案件,自提交審判委員會之日起至審判委員會作出決定之日止的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6.涉及社會敏感問題的案件,需要做協調工作不能急于結案的,由合議庭討論并經主管院長批準,可不計入審理期限;7.需要向有關部門征求意見的案件,征求意見的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
(三)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期限管理實施意見(試行)》(粵高法〔2009〕362號,2009年10月10日審判委員會通過,自2009年10月20日起執行)。
其中,第九條規定:案件的審理期限從立案一庭領導批準立案的次日起計算。
第十條規定:下列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1.開庭審理前變更主審人的,變更前的時間;2.審理期限屆滿前,當事人申請調解的案件,從申請之日起三十日的調解期間;3.等待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期間;4.向上級法院請示、報核期間;5.征求本院其他部門、其他單位意見期間;6.因特殊原因,經主管院長批準,暫緩宣判、暫緩處理的期間。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得出:四川、湖北、廣東省人民法院結合本省審判工作實際出臺的關于審理期限的司法文件中規定的不計入審理期限的期間較之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期限的司法解釋中規定的不計入審理期限的期間,增加的期間主要有:(一)反訴;(二)增加訴訟主體;(三)變更訴訟請求;(四)調解……或是采用不計入期限的期間的方式扣除審理期限,或是采用重新計算期限的方式扣除審理期限,如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反訴案件和追加當事人的案件,從立案受理反訴和決定追加當事人之次日起重新計算審理期限”。
(一)反訴、追加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立案之日”
當事人提出反訴、追加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是為“訴”的本質變更,審理期限起算日的“立案之日”應重新計算為人民法院受理反訴、準許追加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之日,即原“訴”立案之日至人民法院受理反訴、準許追加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之日的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其中,本訴如不與反訴合并審理,獨立于反訴作為裁判的,則本訴、反訴的審理期限分別自各自“受理之日”起算,但司法實踐中這種情況幾乎為零。追加當事人,包括原、被告申請追加被告、第三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原告地位)參加訴訟,以及人民法院依職權追加的當事人、第三人。變更訴訟請求,包括增加訴訟請求(及其所依據的事實)以及不同種類的訴訟請求,減少訴訟請求的,因不超出原“訴”審理的范圍,只是在剩余的“訴”中一并處理,故無須扣除審理期限。
(二)雙方當事人和解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
雙方當事人共同要求自行庭外(調解)和解,是通過共同的訴訟行為請求人民法院在一個期間內暫時停止行使司法裁判權對“訴”進行裁判,而由雙方當事人自行合意處分實體權利,雖不屬于“訴”的本質變更,但從“訴”的本質來看,既然雙方當事人合意請求人民法院在該期間內不對當事人糾紛之“訴”行使司法裁判權,同時這一合意并不違反法律規定,遵循司法之謙抑性,人民法院應予準許,故雙方當事人共同請求自行庭外(調解)和解的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但必須注意的是,只有雙方當事人共同請求庭外(調解)和解的期間才能不計入審理期限,且期間一般宜以三十日為限。司法實踐中,一些人民法院(承辦法官)由于某些原因將僅有一方當事人請求庭外調解的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是錯誤的。
(三)人民法院案件內部流程是否不計入審理期限
對于個別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期限的司法文件中規定將人民法院案件內部流程所需期間不計入審理期限,筆者認為,人民法院案件內部流程所需期間既不涉及“訴”的本質變更,又不影響“訴”的本質,而且法律規定的審理期限“簡易程序審理期限三個月”“普通程序審理期限六個月”已然考慮人民法院內部流程所需期間,因此,人民法院案件內部流程所需期間應計入審理期限,如確因案件復雜需要請求等原因導致人民法院內部流程較多的,應當依照延長審理期限的相關規定申請延長期限。
(四)審理期限扣除應當注意的其他問題
1.公告起止期間。司法實踐中,公告扣除的起止期間一般是以公告之日為起始日,經過六十日為終止日。但筆者認為,起始日設置為立案之日更為合理,如此可避免立案之日至公告之日期間成為審判“無用功”期間,但承辦法官應盡勤勉義務,不得拖延進行公告送達。
2.鑒定起止期間。人民法院準許鑒定申請的,應以當事人申請鑒定之日為起始目,人民法院收到鑒定機構鑒定意見書并將鑒定意見書送達當事人之日(以最后一個收到為準)為終止日,但承辦法官應盡勤勉義務,不得拖延對外委托鑒定以及送達鑒定意見書副本。
3.審理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異議和處理法院之間的管轄爭議的期間。如上所述,有管轄權的受訴訟人民法院是“訴”必不可缺的構成要素,此種情形下,受訴人民法院是否有管轄權,只能在管轄權爭議明確后才確定,因此,應以立案之日為起始日,以受訴人民法院收到二審人民法院駁回當事人管轄權異議的裁定生效后的退卷之日或收到共同上級法院確定管轄的文書之日為終止日。
4.建立不計入審理期限告知制度。公平正義不僅不能遲到,而且要“看得見”,當事人對案件的審理程序有知情權,因此,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不計入審理期限情形的,應書面告知雙方當事人,告知內容包括不計入審理期限的事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