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才
永嘉縣人民檢察院,浙江 永嘉 325100
淺析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
王逸才
永嘉縣人民檢察院,浙江 永嘉3251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促進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在網絡時代中,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同樣也帶來了一定的不安定因素,如網絡暴力、色情、隱私泄露等嚴重的問題,嚴重的影響了社會和諧發展,因此加大力度凈化網絡環境,確保信息安全成為了當前互聯網信息時代的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家對此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先后出臺了相關的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為網絡信息安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本文就主要分析了我國刑法對于信息安全的保障,分別從四個角度來分析了信息安全保障體系,以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
信息技術;網絡信息;安全;刑法;保障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發展,目前無論是在人們的生活還是工作中都普遍的滲入了這兩種技術,其已改變了人們生活狀態和工作狀態,這兩種技術的廣泛運用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絡信息安全問題也日益嚴重,輕則導致人員的信息泄露或被破壞,重則直接引起個人或企業重大經濟損失,為了遏制這種情況,國家在刑法中針對網絡信息安全也補充了相應的內容,從而極大的保證了信息的安全,下文就主要從這一角度來進行簡單的闡述。
網絡信息系統可靠性是保證信息為社會大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前提和基礎,信息系統的可靠性涉及的范圍和內容較廣,包含了計算機網絡硬件、計算機系統數據、網絡服務以及網絡運營秩序,這四個方面是保障信息系統可靠性的前提和基礎,針對這四個方面,我國刑法分別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在計算機網絡硬件保護方面,如果人員非法破壞他人的計算機網絡硬件就涉嫌侵犯了他們的財產權,根據行為人不同的犯罪目的,其定罪的性質有所不同,如果行為人是非法占有他們的硬件設備,那么根據其犯罪的性質可以定為搶奪、搶劫、偷盜、非法侵占、敲詐等罪名,如果行為人主要以挪用他們的硬件設備為目的,沒有造成他人損傷的情況下不宜進行定罪,如果這些設備屬于國家特定重要物質,則應該以挪用特定款物最來量刑,如果行為人是以損毀他人的硬件設備為目的,根據其行為帶來的后果可以以故意損壞他人財物罪或者破壞他人正常經營罪來論處。
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保護方面,我國刑法規定的更加全面,這里簡單的探討幾點,如果行為人非法入侵計算機信息系統獲取數據來實施犯罪,則有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數數據罪,如果利用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來進行具體的犯罪行為,不僅要以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論處,還需要根據其犯罪的行為追加具體的罪名,如果行為人以故意的手段來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則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網絡服務保護方面,如果行為人以盜取他人的上網信息進行非法操作,導致他人經濟損失嚴重,超過一定的范圍時以盜竊罪論處。在網絡運營秩序保護方面,如果接入網絡的個人或企業利用網絡從事自身經營以外的業務時,沒有向有關部門進行申請或者申請后沒有批準的,不得從事相關的經營活動,如果從事構成犯罪的,應該按照相應的條款進行定罪。
信息保密是為了切實保障個人或企業的隱私信息,一旦這些信息被竊取將會給個人或企業帶來嚴重的損失,我國的刑法在這方面也有很多的規定以防止他人非法解密他人隱私信息,詳細的條款有刑法第252條、253條、282條、283條、421條、432條等,針對不同的情況都有相應的法律條款,如第252條中的非法拆開、損毀、隱匿他人信息的,情節嚴重的以侵犯通信自由罪論處,又如第432條中規定了人員故意破解國家軍事機密的、故意泄露國家軍事機密等嚴重行為以故意泄露軍事秘密罪論處。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前網絡上電子郵件已成為了一種良好的通信手段,但是目前刑法對于個人的數據資料還尚為納入到刑法保護當中,所以針對侵犯他人電子郵件的行為即便是情節較為嚴重,目前尚還不能以刑法來量刑,所以這里特別指出。刑法對于信息安全系統給予了保密措施,并且通過這些保密措施來提升信息的保密性,總之,始終要堅持以刑法來保護信息的安全性,促使系統保密性得到保障。信息安全性直接會關系到客戶資料基本信息或者個人的隱私信息,從根本上實現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的完整性是指信息在沒有通過合法授權的情況下個人或企業不得擅自修改相關信息的特性,信息完整性要求在信息的傳輸過程中不得擅自修改、偽造、刪除、添加、插入等手段來改變原有的信息,必須保持信息原樣,即在信息是生成、傳輸和保存過程中必須保持信息原樣。而在不同信息系統中,信息的作用和影響有較大的差異,由于信息系統具有的統一性、廣覆蓋性、依賴性等特點,一旦信息系統被惡意破壞,所帶來的后果根據信息的重要性而出現不同程度的社會危害,所以刑法中的285條和286條明確的指出人員非法入侵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以及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從而從法律上來保護計算機信息系統完整性。
信息的存在代表其具有可使用的價值,即所謂的信息可用性,在網絡環境中,信息極易被篡改和偽造,從而使原有的信息失去其利用的價值,同時還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傳輸速度更快,因此受到破壞或污染會更加容易和方便。當前網絡媒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網絡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新聞實效性以及奇異性爭奪就日趨白熱化,虛假新聞以及虛假詐騙信息越來越多,這些虛假的信息充斥在各個網絡平臺上,傳輸速度極快,給當事人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給社會帶來的危害也日趨嚴重,就如2013年出現的一則虛假信息——“2014年度放假安排表”,最后經相關部門證實這是一起民間自制的一則消息,該消息經網絡和各個平臺大勢宣傳,很多人誤以為真。制造以及傳播虛假的信息只是破壞了信息可用性的一種最為常見的方式,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如信息攔截、信息破壞等,根據信息的作用和危害的手段將帶來不同程度的后果。為了切實的保障信息的可用性,國家在刑法中分別對常見的幾種情況進行了定罪:首先是傳播社會有害信息危害國家安全,顛覆國家政權的行為需要按照刑法105條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論處,如果利用虛假信息破壞國家統一、分裂國家要按刑法103條煽動分裂國家罪論處,通過利用網絡傳播色情、淫穢信息的需要按照刑法363條和364條制作、傳播、復制淫穢物品罪論處。
法律文化的傳播需要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法律實踐的證明,只有國家將個人網絡信息的概念和內涵明確寫入法律法規進行保護時,人們才會將其看成是自己和他人神圣的權利,才會懂得侵犯他人網絡信息安全是多么嚴重的危害行為。這將是民眾個人信息安全意識的覺醒,是中華文明的又一次提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已成為了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本條件,它不僅僅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網絡來進行各種犯罪,國家也正在加大力度打擊網絡犯罪,先后對刑法中的內容進行改善和補充。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分析了當前刑法對信息安全保護,同時也發現雖然當前刑法越來越完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個人電子郵件的保護,因此還需要通過實踐來進一步的完善刑法內容,以全面的打擊威脅信息安全的行為。
[1]王鵬越,劉萍.論我國保護網絡信息安全的刑法立法完善[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03,04:67-69.
[2]李鳳梅.個人信息安全的刑法保障——<刑法修正案(七)>第7條析解[J].河北法學,2009,12:116-120.
[3]盧勤忠.信用卡信息安全的刑法保護——以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為例的分析[J].中州學刊,2013,03:55-62.
[4]馮紅.網絡信息安全的刑法控制[J].才智,2013,11:212.
[5]劉敏,曾偉.信息時代下網絡安全管理法律體系的構建[J].信息通信,2015,03:125-127.
D924.1文獻標識碼:A
:2095-4379-(2015)18-0174-02
王逸才(1991-),男,漢族,浙江永嘉人,本科,永嘉縣人民檢察院反瀆局干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