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潔
武昌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2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對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也對高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目標和總任務,高職院校作為一個傳播知識、教育大眾的法人主體,順應國家大勢所趨,認真理清自身面臨的幾種法律問題,及時籌備好相應的應對之策,實現依法治校、依法治學是當前的必然選擇。
當前,高職院校主要面臨著五個方面的法律問題,具體如下:
招生是法律賦予高職院校的基本權利,也是高職院校自身主要工作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根據社會需求、辦學條件和國家核定的辦學規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調節系科招生比例。”在全民倡導“公平、公正、公開”的法律精神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在招生方面受到了更多的社會監督,可能面臨的法律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在招生宣傳時,為了吸引學生報考故意夸大學校的規模、師資力量、就業前景等方面,與實際差距較大;二是在招生錄取時,有些高職院校對性別、身高、身體殘疾等設置了較高門檻,有些高職院校在錄取、退檔等方面操作不規范;有些高職院校存在暗箱操作、收費超標等不合規現象,這些情況都有可能招致相應的法律糾紛。
高職院校在進行學生管理方面引發法律糾紛的起因較多,但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一是侵害學生各種民事權力。高職院校為了有效加強學生的教育管理,均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規章制度,例如對學生隨地吐痰、踐踏草坪等不文明行為進行罰款;對多次作弊、打牌賭博、打架斗毆等嚴重違紀行為作出“開除學籍”等處分。雖然高職院校的動機和初衷是為了學生健康成長,但這些以高職院校名義做出的處分、處罰,是否符合法律法規的精神值得商榷。二是學生參與違法犯罪事件。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生源質量整體上表現出下降趨勢。高職學生參與打架斗毆、偷盜等違法犯罪事件表現的越來越多。三是校園學生傷害事件。由于高職院校的開放性管理,在學生管理上存在疏漏,近年來,關于高職學生自殺、被搶劫、強奸等人身意外傷害的事件也比較多。
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人事管理方面所面臨的法律糾紛表現的越來越復雜,目前已經成為高職院校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高職院校在組織人事管理方面面臨的法律糾紛主要表現在:一是師資管理。目前在高職院校工作的教師身份不盡相同,他們有的享有編制,即所謂的“正式工”;有的僅簽訂了聘用合同,即所謂的“臨時工”。這兩種不同身份的教師雖然承擔的工作任務相差不大,但在工資、福利待遇、養老等方面具有很大差距,由此可能應發相應的勞資糾紛。二是其他員工的管理。目前高職院校普遍聘用了數量不少的清潔工、宿舍管理員、食堂管理員等工勤人員,他們與高職院校之間是聘用關系,由院校支付工資及其他福利待遇,當發生員工被辭退、意外傷害或者死亡等事故時,員工有可能向高職院校要求給予相應補償,由此引發相關的法律糾紛。
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將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引入了更深層次,合作范圍也越來越廣,也由此引發了不同的法律問題:一是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科研合作引發法律糾紛。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科研合作是一種“雙主體”的合作模式,二者之間容易在科研成果的產權保護、利用和轉化、利潤分成以及彼此的權力和義務等方面產生糾紛。二是校企合作聯辦二級學院涉及的法律問題。高職院校與企業聯合舉辦二級學院時,應該由二者簽訂書面合作協議,雙方是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法律主體,應該承擔平等權利和義務。二者在分工方面存在不同:企業主要負責師資力量的聘請、資金投入及教學設備的購買,校方主要負責組織招生、開展教學和學生管理等工作,當一方職責履行不到位時,二者就容易產生糾紛。
除了上述四個常見的法律問題之外,高職院校還面臨著一些其他的比較常見的法律問題。例如,為了擴大學校規模和改善教學條件,高職院校聘請建筑公司幫助修建教學樓等設施時,發生工人意外傷害或者死亡的問題;后勤社會化背景下的后勤人員、資金、財務的計算,后勤集團與學校的法律關系的定位等方面問題;聘請的外來物業公司的資質調查、合作關系的認定、日常工作中的法律監督、辦理相關法律手續等方面,這些都可能成為將高職院校引入法律糾紛的雷區。
伴隨著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快速發展,高職院校所面臨的法律問題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和多發性特點。在高職教育競爭日趨嚴峻的態勢下,正視問題,主動采取相應的規避和解決之策,是確保高職院校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法治理念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對高職院校具體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實現依法治校,其首要和根本在于提升高職院校全員法律意識,主要包括三個不同層次的內容:一是高職院校領導班子要自覺加強對黨的各項基本政策方針、教育法律法規的學習,不斷增強政策觀、法律觀,確保作出的各項決策符合法律法規的精神;二是高職院校要將教職工的法律素質教育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盡快建立常態化的培訓機制和考核機制,加快員工隊伍法制化建設,幫助員工樹立較強的法律觀念,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充分運用法律去審視遇到的各種問題。三是高職院校要加強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要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法治教育,營造良好的法律氛圍。
高職院校要牢固樹立起以人為本、依法治校的理念,把維護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合理制定招生、教學管理、組織人事管理等方面規范性文件和制度,清晰界定高校、教職員工、學生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一方面必須明確告訴教職員工、學生各自享有什么樣的權力,應該履行什么樣的職責和義務,對待教職員工的管理行為要做到“公平、公正、合法”,處分學生違紀行為時要做到“程序正當”、“證據充足”“依據明確”、“定性準確”、“處分恰當”。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嚴格保障教職員工、學生的陳述權和申辯權,對于教職員工、學生提出的異議要嚴格按照程序進行復查,并在規定的時間給予答復。
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整合本校師資力量或者采取與校外法律機構相合作的方式,設立專門的法律中心,為維護本校正當權益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法律中心應該發揮以下幾個基本的功能:一是對高校制定的各項規范性文件、規章制度進行審核,看是否存在違背法律精神的內容;二是參與高職院校法律教育培訓。法律中心的專家可以通過參與學校法律課授課、開展法律知識講座、組織法律實踐活動或社團等多種方式,調動教職工和學生參與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法律氛圍,提高高職院校全員法律意識;三是為高職院校法律糾紛提供援助。當高職院校遭遇法律糾紛時,可以委托學校法律中心受理,幫助學校通過談判或者訴訟的方式解決。
[1]邵國平.論大學生權益與法律保障[J].寧波大學學報,2003(2).
[2]張宗海.論高校學生管理向法治化模式轉換的必然性[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7).
[3]羅菁,李玉香,楊延.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關系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