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瀅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偵查主體與媒體的博弈是指偵查機關及其偵查人員與媒體機構、人員及其發布信息的載體之間,在遵循法律法規及行業規則的前提下,運用策略進行的合作或背棄的實施過程。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優化偵查主體與媒體的博弈,弱化沖突,強化互信合作,謀求互利共贏。
1.偵查活動具有秘密性
“沒有秘密,就沒有刑事偵查工作的勝利”①偵查活動的秘密性是指在偵查終結前,偵查人員對其在案件偵查中所了解到的有關案件情況和采取的策略方法等均應當保守秘密,不得泄露。其意義在于:首先,防止犯罪嫌疑人采取反偵查手段逃避打擊。偵查活動的目的就是要打擊犯罪,查緝犯罪嫌疑人,偵查情況一旦被犯罪嫌疑人知曉,其很可能會采取反偵查手段逃避打擊,將會阻礙偵查活動的正常進行;其次,保護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證人及其家人的正當利益。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的身份提前曝光很可能侵犯到其基本權利,帶來不必要的損失。同時,被害人及證人身份曝光,很有可能使他們遭到打擊報復,威脅到他們及其家人的生命安全。最后,防止“媒體審判”,偵查活動的相關情況過早被媒體知曉,進行片面傾向性報道,誤導大眾,容易導致偵查、審判活動受到“民意難違”的左右,出現不公正判決。因此,偵查活動應當遵循秘密性原則。
2.偵查活動具有謀略性
偵查活動是一項與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活動,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犯罪嫌疑人的知識水平、認知技能、心理素質等情況的不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策略、措施來揭露、證實犯罪。
1.信息量大,求新求異
美國著名的公關學家馬克·麥希斯說:“媒體就像一只饑腸漉漉的巨獸,它可以24小時不停地吃,卻還在抱怨吃不飽”,可見媒體對新聞信息量需求非常之大,公眾獵奇心理促使媒體求新求異。現今互聯網新聞浩如煙海,包羅萬象,公眾獲取新聞時間快,內容多,對于新聞的吸引力要求越來越高。
2.影響大,互動多
通過網絡,受眾與受眾之間,受眾與媒體、政府之間,能夠實現廣泛交流,受眾能第一時間獲取最新新聞資訊,發表自己對新聞事件的看法,網絡成為互動平臺。媒體通過網絡可以將小事炒大,大事炒爆,達到“信息爆炸”。在互聯網上,一個突發事件或負面消息,廣大網友一哄而上,媒體推波助瀾,使事件被迅速放大,就像颶風引發海嘯一般,具有極大的殺傷力。
3.作用強,管控難
媒體對于偵查工作的監督意義較大,能夠督促偵查機關規范偵查行為,同時實現人民的監督權和知情權,讓人民群眾在第一時間獲知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但是,由于媒體運行市場化,媒體數量龐雜,網絡傳媒形式多樣,缺乏行業內部制約和有關機關的管控,使得網絡時代出現“四個不可控”②:新聞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真假不可控,輿論易放大不可控。
現階段偵查主體與媒體的博弈,在二者合作的主流趨勢下卻沖突不斷,原因除了二者價值觀念上的矛盾,更主要是媒體沒有受到必要的約束,而偵查主體缺乏應對經驗,導致二者沖突升級,引發許多的社會問題,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首先,二者在案件信息供求方面存在矛盾。偵查主體為了順利破案,往往不希望將過多的案件細節,偵查線索和偵查謀略公之于眾,竭力想捂住“蓋子”,而媒體需要大量的案件信息來吸引公眾,提高閱讀率、收視率,竭力想掀開蓋子。其次,二者新聞價值觀念存在沖突,偵查主體只希望報道案件基本情況,使公眾知曉即可。而媒體為投其所好,需要報道細節。內幕,常常對犯罪手段等案件細節長篇報道,甚至展開想象,進行片面失真報道。最后,二者矛盾升級。由于偵查主體對媒體報道內容了解不夠,缺乏應對能力,常常直接拒絕與媒體合作。英國著名犯罪學家羅伯特·雷納指出“在任何社會,警察的合法性都帶有天生的局限性”,而媒體報道傾向于對偵查主體的負面報道,出現負面新聞就緊抓不放,損壞偵查主體公信力。讓偵查主體很被動,更加排除媒體。
1.泄露偵查秘密干擾偵查活動
媒體不恰當或過分報道偵查方向、進展,手段、線索等相當于給犯罪嫌疑人通風報信,使其運用反偵查手段逃避偵查。對于潛在犯罪人而言,提供偵查思維模式,破案方法,為其完善犯罪計劃提供幫助。以湖南常德“9.1”案件為例,此案主犯張某在被抓獲后供認:其在被通緝期間,每天都在密切關注媒體對此案的報道情況,從中了解公眾的反映、警方的動態,根據警方采取的追緝策略,運用反偵查手段來逃避打擊。公安機關的懸賞通緝令雖然已經遍布全國,張某還是潛逃了一個多月才被抓獲。
2.過度報道激發不穩定因素
面對突發事件或重大案件,媒體爭相報道該案件,積極尋找類似案件,形成鋪天蓋地之勢。2006年底,發生了一系列滅門案件,10月內蒙古一家三口被殺,11月廣州東莞一家四口被殺,11月27日貴州興仁一家六口被殺,12月11甘肅臨夏一家四口被殺,12月28日廣州佛山一家五口被殺。這些報道大多刊發在報紙頭版,并配以“又發”、“再發”滅門案等醒目標題,電視廣播循環報道,互聯網作了專門的網頁報道,打開百度搜索“廣州佛山滅門案”,顯示網頁42200個,輸入“11月27日貴州縣長滅門案”顯示網頁27100個③,這樣鋪天蓋地的報道讓公眾安全感驟然下降,也刺激了潛在犯罪人的感官,無形中為他們樹立了榜樣。
3.片面報道丑化偵查主體形象
媒體偏好于報道負面新聞。在報道中丑化警察形象,將警察推向人民對立面。2008年7月楊佳持刀沖進政府大樓,砍死砍傷11名警察,這樣一起惡性案件在媒體報道中卻將楊佳塑造成俠士,倡導公眾為其捐款。這讓被害警察的家人們如何承受來自整個社會的冷漠與嘲諷,讓用生命奮戰在一線的警察們多么寒心,他們用青春和生命保衛的人民對于他們的死竟然是拍手稱快的,媒體這樣片面扭曲的報道,會顛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4.民意背后的“媒體審判”
媒體傾向性的報道,讓案件在傳播中已經定性,引導著所謂的“民意”,來左右法院審判結果。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開車撞傷張妙后將其捅死的案件轟動全國。案件始發時,媒體僅憑猜測將藥家鑫定位成官二代、富二代,激發公眾仇富仇官心理,喊殺聲四起,后來即使被證實藥家鑫出自普通家庭,也難以改變其命運。網絡輿論一邊倒,一、二審法院門前民眾聚集拉橫幅請愿,都宣示著“藥家鑫不死不足以平民憤”,最終,藥家鑫被判決死刑。案件塵埃落定。強大民意背后是媒體在推波助瀾。
偵查主體與媒體的沖突關系引發了很多社會問題,阻礙依法治國進程,因此,必須弱化沖突,優化合作,提升偵查主體與媒體的博弈水平。
1.建立完善相關應對制度
第一,完善新聞發言人④制度。新聞發言人專業性較強,既要熟悉公安工作,又要精通媒體業務。在遇到突發事件或重要案件時,能夠及時準確全面主動地將事件公布。優秀新聞發言人的培養可以對現有的發言人進行媒體業務培訓,也可以從長期從事媒體工作的新聞從業者中招聘,對其進行公安業務知識的培訓,使之能夠站在偵查主體立場上進行新聞發言。
第二,建立信息公開制度。面對突發案件,應當對簡要案情進行公布;面對負面新聞,應當及時作出回應,不能任由其發展。
第三,建立預案制度。針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緊急事件,事先制定預案。預案必須細致全面,具有時效性。
2.加強警察應對技能培訓
由于偵查機關對于警察媒體業務培訓不夠重視,很多警察面對媒體時缺乏應付能力,經常“說錯話”,被媒體詬病,影響警察形象。要對警察隊伍進行定期媒體業務培訓,對與媒體接洽的警察進行專門性培訓,使警察面對記者時能統一口徑,保持警惕,應對自如。
1.制定行業規章
媒體行業之所以混亂,除了法律法規約束不嚴,監管不夠外,還缺乏行業規章。應當建立記者協會,制定記者行為準則,對記者進行行業內監督約束。
2.提升從業人員素質
現階段,媒體從業人員的道德素質、文化水平和業務能力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導致出現不負責任的虛假報道和偏激報道,因此必須對整個媒體行業人員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業務素質等方面進行提升。
3.自覺接受必要監督
媒體從業人員要自覺遵循法律法規的規定,自覺接受行業規章的制約,同時,提高自律意識,做公正客觀的報道。接受來自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和偵查機關必要的監督,做好道德發言人。
1.確立合作共贏的原則
在雙方博弈中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互相尊重原則。偵查主體和媒體都必須給對方充分的尊重,偵查主體尊重媒體的報道權就是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媒體也要理解與尊重偵查機關的工作,尊重偵查工作的秘密性和特殊性。第二,適度配合原則。偵查主體對待媒體要寬容接納,適度滿足與協助媒體的工作,偵查方要正確看待媒體監督,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深度配合媒體工作,加強雙方合作交流。第三,必要制約原則。偵查主體對媒體進行必要制約。當媒體報道出現不實、出位時,采取必要手段阻止媒體大肆炒作,及時更正報道。對于媒體報道違反秘密性原則時,及時阻止,必要時訴諸法律。
2.優化博弈策略
從偵查主體角度來看,既要尊重媒體新聞自由權,又要掌握發布信息主動權;既要自主發布信息,又要借助媒體推廣;既要接受媒體監督,又要引導警務輿論;要促進合作,消除隔閡,防止對抗,利用媒體為己服務⑤。
從媒體角度來看,加強與偵查主體的交流與合作,保持與偵查主體的良好合作關系,獲取第一手資料,對案件真實情況進行即時報道。充分行使媒體監督權,對偵查主體的不當行為進行指正,做好道德發言人。
3.實現合作共贏
在公平正義的共同價值追求下,偵查主體與媒體應當弱化沖突矛盾,加強互信合作,在制度性框架下謀求有序發展,優化輿論環境,共促和諧社會。
[注 釋]
①陳祥印著.刑事偵查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100.②柴艷茹著.刑事偵查與大眾傳媒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56.
③柴艷茹著.刑事偵查與大眾傳媒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119.
④新聞發言人是指由國家機關、政黨或者人民團體任命或指定的新聞發布人員.
⑤杜晉豐,高潮著.警方與媒體[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