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亞玲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退股是一種股權變更的行為,是股權的內容之一。由于有限責任公司的封閉性以及“資本多數決”原則,在實踐中中小股東往往會受到大股東的欺壓和脅迫,嚴重影響其投資目的的實現,挫敗其投資熱情。因而,保護中小股東的合法利益,為其制定合理的退出機制顯得尤為重要。退股制度作為退出機制的一種,在實現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的同時,也使公司得以繼續存在和發展,從而兼顧了有限責任公司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2013年的《公司法》修改過程中,我國雖然對公司注冊資本制度進行了重大的改革,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國公司法仍堅持法定資本制而非授權資本制①。法定資本制對“資本三原則”的堅守,使得我國公司法在修改的過程中有意無意的回避了對退股制度的關注。
我國公司法對股東退股的規定經歷了由嚴格禁止到有條件允許的過程。1993年《公司法》是嚴格禁止股東退股的,這也使得股東的合法權益屢屢受到侵犯卻無法得到救濟。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第36條(現行《公司法》第35條)規定:“公司成立后,股東不得抽逃出資。”雖然與原公司法中的“抽回出資”只是一字之差,但含義截然不同,為股東退股制度的構筑贏得了寶貴空間。第75條(現行《公司法》第74條)確立的異議股東的股份回購請求權更是推開了股東退股之門。但該條的規定并不代表我國已確立了股東退股制度,規定的退股的適用情形有限,相關程序規則也缺失。
2013年修訂的《公司法》對公司注冊資本制的改革可謂是我國公司法的一大進步,但這次改革并未直視有限責任公司的退股制度存在的問題。這次改革將注冊資本實繳制改為登記認繳制,取消對出資期限的限制,那么在股東未繳足注冊資本前能否退股,立法也應當予以明確。
根據第74條規定,只有既參加了股東會又投了反對票的股東才享有退股的權利,而那些因正當理由未出席股東會因而未能參與投票的股東以及投棄權票的股東不在退股的主體范圍內。從而,主體范圍過于狹窄使得退股制度流于形式。在退股的適用條件上,我國以列舉的方式規定只有三種情況才符合,并且,這三種情形也過于籠統,存在不合理之處。
首先,公司的告知義務不明。《公司法》第41條規定了在召開股東會前,公司負有提前通知股東的義務,但是并未明確提出公司是否負有告知股東關于其是否享有退股權及如何行使的問題。其次,第74條第2款的程序規定容易讓人產生歧義,協商是否為提起訴訟的前置程序,如果是,是否必須經過60日才能提起訴訟。再次,未對退股權的行使作出限制。在現有規定中除了規定退股權行使的條件外,對退股權行使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權利濫用及責任承擔并未作出規定。最后,缺乏對退股后股權處理的規定。原則上來講,公司不能購買本公司的股份,但股東退股就是由公司來購買退股股東的股份,其中的關鍵問題在于購買股權的資金的來源。既要購買股權又要防止資本減少對公司及債權人利益的損害,同時不能產生公司成為股東的情形。對此,我國法律沒有相關規定。
在對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股制度提出完善建議之前,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即在注冊資本認繳制下,出資期限未到來之前,股東未實際繳足認繳的注冊資本時能否退股的問題。如果允許其退股,就有“空手套白狼”之嫌,損害公司與債權人的利益。然而,筆者認為,退股權作為股權的內容之一,是股東基于其身份所享有的固有權利,不能非法予以剝奪。而且在實踐中,大多數公司可能將其出資期限約定的較長,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股東的實繳出資都不能達到其認繳出資,如果不允許其退股,那么在出現公司僵局或股東之間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等情況時,只能走司法解散的路徑,這種“寬進而不能出”的現象顯然也不是公司法修改的初衷。
1.建立協議退股制度
對退股事宜應當允許股東與公司雙方合意達成有關協議,因而,可以將退股的相關事宜寫入公司章程。同時,應當將協議退股這種可能性規定到法律法規之中,而公司章程只能適當擴大或限制其適用,而不能排除其適用。
2.建立非異議股東的退股制度
對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做法,對非異議股東的法定退股事由作如下規定:公司僵局;大股東有嚴重侵犯中小股東利益的行為;股東自身原因,如股東死亡、患重大疾病、股東喬遷異地或國外喪失經營的可能性等;公司自身的原因,如增資、減資、變更經營范圍等;其他重大事由。
3.針對第74條完善異議股東退股的適用條件
首先,能適用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的的不應該僅僅是反對這三種股東會決議,可以擴大到其他重大公司決議。其次,可以將第一項中的“連續五年”改為“連續三年”或“累計五年”②或其他更合理的期間,從而防止該條款被規避適用。此外,可以明確退股股東持股的最短期限,防止股東以退股為借口而惡意抽逃出資。
4.完善對債權人的保護機制
(1)若股東退股會造成公司資不抵債,應當禁止退股。德國公司法規定,股東退股必須是足額繳納了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出資。同時,德國法律中明確規定“在公司資產小于或等于注冊資本的情況下,股東不得退股,例外情況就是公司履行減資程序或有其他股東愿意受讓退股股東的股權”。筆者認為,在認繳制下取消了對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要求,因而就不存在“不得低于或等于注冊資本”之說。然而,可以對德國公司法的規定作出變通。如果在公司章程中股東與公司約定股東退股必須是足額繳納了一定的出資,這是當事人的合意法律不必干涉,那么股東只有足額繳納了章程中規定的出資時才能退股。如果章程中無相關約定,那么公司的資產必須大于負債,股東才有退股的可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公司的償債能力以及風險承擔能力,使債權人的利益不至于落空。另外,筆者認為,我國公司法應當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商事登記若干規定》第6條的規定③,允許相關當事人查詢包括公司章程在內的備案事項。因為在認繳制下,公司登記事項中的注冊資本對債權人來說意義不大,而在公司章程中股東與公司的約定,比如關于出資及退股的相關協議對債權人來講就意義重大,如果債權人能夠查詢這些信息,就能在作出權衡后決定自己的行為,這樣更利于債權人的保護。
(2)明確回購資金的來源。公司可以用法定公積金、任意公積金或者稅后利潤、未分配利潤作為回購資金,但不能用資本公積金。如果用作收買資金來源的資金不足,公司應當啟動減資程序,然后再繼續股份回購程序。由于減資過程要履行公示程序,這樣先減資再支付股價的行為,有利于充分保障債權人的知情權。
(3)適當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若債權人有充分證據證明股東試圖以退股的形式來逃避債務,那么其便可援引《公司法》第20條第3款規定的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要求退股股東對其所在公司的既有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4)建立退股公示程序。對于退股程序也應當制定類似于減資程序的公示程序,在退股股東與公司達成退股的一致協議時應當通知債權人或者通過其他途徑進行公示,從而使債權人能夠及時采取措施保護自己的權益。
(5)規定股東退股后的義務。美國公司法規定,退股股東在退股后一定期間要對原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我國合伙企業法中也有類似的規定。④筆者認為,在認繳制下對退股股東的后續義務作出規定極為必要,可以規定退股股東在退股后,對基于其退股前的原因發生的公司債務,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承擔責任。因為股東在退股前對其認繳的出資有實繳的義務,只不過是不限制出資期限而已,股東并以此為限承擔有限責任,股東對其退股前發生的債務理應承擔責任。
1.規定退股的前置程序。為了防止退股權濫用,保證公司的良性運行,平衡各方當事人利益,應當窮盡了除司法解散之外的救濟措施仍不能有效保護股東權益時,才能考慮退股程序的啟動。
2.明確告知義務。在召開股東會前公司應當告知股東會決議事項及股東享有退股權。異議股東提出異議,作出行使退股權的意思表示。需要注意的是,非異議股東行使退股權時同樣負有告知公司的義務。公司對符合要求的股東發出書面通知。最后,退股股東向公司發出要求支付的書面通知。
3.明確第74條第2款規定的協商的作用。關于股東與公司就股權收購的協商是否為訴訟的前置程序,筆者認為,協商是為了體現當事人的合意,也是法律賦予股東的一個選擇權,因而,并不是訴前的必經程序。
4.對退股股權的處置。當退股股東將其股份交回公司后,由公司暫時持有該股權,公司完成支付后,應及時修改股東名冊,就股東退股的事項進行公告,并向規定機關進行登記。公司原則上不能持有本公司股份,因此公司購買了退股股東的股權后,應當按照公司章程或股東協議在規定的時間內妥善處理退股股權。在無相關約定的情況下,應及時注銷。有學者認為公司可以將其進行轉讓,筆者認為雖然在理論上這容易與股權轉讓發生混同,但法律不應該予以禁止。然而,考慮到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與封閉性,以及股東退股的原因,對該股權進行轉讓的可能性不大,及時注銷可能是最常見的選擇。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退股涉及公司、股東及債權人等多方利益主體,只有完善的制度設計才能達到各方利益的平衡。我國公司法在發展中已逐漸認可了股東的退股權,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論是在實體規則還是程序規則上都存在諸多問題,這亟需在未來公司法的修改過程中得到關注和解決。
[注 釋]
①林曉鎳等.公司資本制度改革下股東出資義務的司法認定[J].法律適用,2014(12).
②劉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立法爭點與解釋難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24.
③<深圳經濟特區商事登記若干規定>第六條:“商事登記機關應當設置商事登記簿作為法定載體,記載商事主體登記事項和備案事項,供社會公眾查閱、復制.”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第81條:“有限合伙人退伙后,對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發生的有限合伙企業債務,以其退伙時從有限合伙企業中取回的財產承擔責任.”
[1]劉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立法爭點與解釋難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林曉鎳等.公司資本制度改革下股東出資義務的司法認定[J].法律適用,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