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成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52
我國還要對高等學校的法律知識加強教育,管理者要對高等學校依法治校觀念進行有效樹立,合理建設高等學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從根本上對學生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同時在維護教師合法利益的基礎上也要對教師綜合素質不斷加強,按照相關教育法規范學校管理制度,對學校的合法權益進行維護,令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有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為創建和諧校園做出一定努力。
學校是作為一個社會的縮影存在的,在管理高校上會涉及到很多方面。依法治校是保證高等學校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我國很早就制定了教育法規、法律和規章制度,這些規章制度對高校的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規范作用,有力的推動了我國高校依法治校的發展進程。由于近幾年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革,因此高校法律規范內容的改革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重視,政府、社會、高等學校和老師之間的法律關系發生了一定的轉化。目前,我國實行的憲政體制,高等學校享有一定的國家行政性權利,如對學生學歷證書、學位授予權、對學生學籍的管理權、治校權等。依法治校中的“法”主要包括辦學自主權與學校學生和老師的權利、義務、權力設定的規章制度和我國對高等學校治理的法律授權,這些也是高等學校依法治校中“治”的系統對象內容。治校權所指向和相對的管理學校,其內容所代表的是“治”的對象,高等學校、高效黨委、教師、學生都是“治”所涉及到的關系主體。實際思維活動最常涉及到的方式就是利用揭示臨近的屬和種差的方法,其關系可以用公式表明:被定義概念=臨近的屬的概念+種差。在這個公式里,反映對象所屬的鄰近的大物類或大事類是鄰近的屬所指代的內容,對象與同屬中其他種事物的本質屬性區別稱之為種差。針對于最基本的法理常識,我們對高等學校依法治校做出了定義:是指國家意志的法律確定了治校的權利,高等學校利用完備的法律和法規來行使治校權利,從而更全面地、科學地治理高等學校。
憲政基礎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內容,高等學校依法治校的憲法基礎是指國家權利機關對高等學校建立依法治校的基本方略基礎。這是權利產生權力的彰顯。基于此,高效在行使依法治校權利時,不能夠與國家教育的利益背道而馳,不能夠侵犯學生和教師的自由和權利。另一方面對教師和學生要適當的創造獲取利益的條件和機會,以為服務教師和學生為基本原則,不以權謀私,專橫武斷,不將高效依法治校權利凌駕于學生和教師的合法權利之上,避免治校權力異化情況的出現。
高等學校的治校權全有賴于學生、老師的公民權,學生和老師的公民權是通過權利機關的立法途徑來實現的。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是通過法來集中體現的,高等學校治校法與治校權的關系是:治校權不能高于法,要服從法。治校權更加不能離開法,它需要法律對治校權進行約束規范,為了避免治校權的非理性膨脹現象出現,各國法的實踐與理論有一定的相同點,也就是說法是在合理性的基礎上又具有隨意性的特性,法在對高校管理上能夠產生一種有效行使的保障,和作為防止治校權利濫用的規范,這并不代表法制約了高校管理的發展,反而是對高校各方面發展都具有良好促進作用。另外,高校管理具有一定的活躍性,而立法的特性是穩定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的,因此,在所有的高效管理領域上都明確高效管理法律就出現了一定的困難,但這并不說明在沒有高效管理法的規定下,高效就可以為所欲為,其治校要以一定的規范來進行約束。在高效管理中,有法律規定時,一定要依據法律對高等學校進行有效管理,教育基本法和憲法應在高效所規定的權限范圍內行使,嚴格按照執法準則來治校,這就是古代所說的“無規矩難成方圓”的具體體現。
高等學校依法治校的基本策略是文明、民主社會治理高效事物的策略。判斷高等學校是否依法治校的依據是:高校管理法律的科學性、完備性。調整在治校事物中相關的各主體之間存在的社會關系,明確高校管理體制,建立具有針對性的法律規章制度,熟悉相關法律規章制度,樹立高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依照高等學校法律規范行使權力,從而使法治觀念向整個社會進行有效傳播。明確黨政和學校之間的關系是對高校事物有效領導的基礎,高等學校依法治校的基本問題之一就是黨政和學校關系的相關問題。我國要盡快確立執政黨在高效法律中的地位,對政黨相關規范立法,充分完善現行教育法。政黨和高校的工作銜接關系和運行機制設置的科學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的發展和增強執政黨對高校的有效領導,這也是教育科學事業發展的具體表現,最終實現“科教興國”的目的。治校實踐內容要與國家的政策和法律、學校內部規范性文件相協調。學校內部相關性文件是依靠國家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的,對學校的管理具有推動意義。習近平主席在四中全會上提出了要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相關的沒法治宣傳教育,并且能夠將法制教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以及精神文明的創建中,以此來推進多層次領域的依法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以及源頭治理。以此來神話基層組織以及部門行業的依法治理。并且要支持社會各界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從而來發揮出市民公約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這充分的說明了要將法制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治校管理中,以此來提升學校管理的規范化以及質量。高等學校不能排斥學校管理中政策性或領導者的權利,要遵守法律,不與政策性規范相矛盾。學校依法治校在政策措施上要合法做到有機的結合,合理的延伸法律法規對高校老師和同學的管理工作。學校的內部規范文件要按照法律規定的辦學自主權制定,令微觀治校實踐與國家法律有效結合。
高等學校是作為高智商群的集聚地存在的,所以其管理和規范更應該納入法律的軌道。高校的管理層階級要對依法治校的理念進一步加強,清楚的認到高等學校依法治校的迫切形勢與必要性。另外,應該把對高等學校依法治校的問題上升到黨中央與政治一致的問題角度上,這是高校實施法制化管理的前提。我國學校應對高等學校的依法治校的外部環境進行適當優化,對高等學校內法制做到有效的宣傳,務必使高等學校的師生知法懂法,把法制宣傳工作同樣納入教育工作范疇內,使人人都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同時在課堂上開設相關法律等課程。另外,高等學校依法管理體制的完善需要在嚴格的依法治校實踐中建立,要設立具有針對性的高等學校法制辦事機構,充分發揮其內外監督的作用。西方高等學校的依法治校歷程中,往往積累了一定的依法治校經驗,我們應該向西方國家虛心學習,對他們的依法治校經驗進行有效借鑒,為我國高等學校依法治校邁向更高領域做出必要努力。
[1]鄧嫻.我國高校依法治校制度建設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
[2]雷棟良.公立高等學校教師聘用制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3]胡俊杰,褚瑞.談高等學校落實依法治校應注意的問題[J].才智,2015,3(3):151-151.
[4]蔣偉龍,張勝先.我國公立高校行政權力問題研究[J].學術界,2011,4(5):259-263.
[5]陳剛,陳洪宗.依法治校與學生權益保護問題[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4):589-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