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然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 桂林541006
根據我國的現行規定,代表我國檢察權控權模式的特色制度——人民監督員制度的內涵可以表述為:“由人民監督員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規則,在人民檢察院體系外,對檢察院直接受理偵查的案件進行社會性監督的制度。”[1]隨著人民監督員制度的全面推廣,社會各界對這項制度逐步形成了統一的認同感,在肯定的同時,此項制度在運行過程中呈現的不足也成為阻礙其發展完善的絆腳石。現將這一制度的缺陷表述如下:首先,沒有正式法律將該制度上升至法律層面;其次,人民監督員制度僅限于人民檢察院部分自己立案偵查的案件的監督,適用范圍過窄;再次,監督途徑及方式沒有強制性,監督力度不夠;最后,該制度的配套運行機制不完善。
有法可依是制度運行的關鍵,針對制度層面存有的問題,盡早立法確認人民監督員制度刻不容緩。關于人民監督員制度的立法,不僅涉及到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修改,也涉及到刑事訴訟程序的完善。其中需要明確人民監督員的性質、組織、產生和職權,以及人民監督員行使職權的具體路徑和方式。[2]人民監督員制度存在至今,僅在制度層面而無法律確認和保護是一大缺憾。
要確保人民監督員制度發揮其預想的作用,積極有效的選任機制是基礎。我國現存的選任機制仍舊擺脫不了“被監督者挑選監督者”這種情況,這會導致制度滑向虛置的危險境地。由被監督者選擇監督者監督自己,且要求其出于公正中立的立場本身就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因此,選任權在誰手中,如何公正的行使選任權才是制度設計的核心,只有將選任權從檢察機關分離出來,才能很好的保證選任的中立和公平。
選任應去精英化。監督權本身是對檢察院自偵案件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權力運行的控制,放權歸民是總體的趨勢。人民監督員制度作為一項體制外的監督機制,作為一項公民參與司法的重要制度,承載著太多的期許,是一項讓司法和法律走近人民的機會,同時也是公民參與的重要途徑,去精英化的選任模式符合公民參與的本旨。為了更好的放權,在選任過程中可以嘗試任期制、輪替制以及跨區域選任等,擺脫惰性以及固化的監督不力的狀態出現。
對于監督范圍的擴大與否,學界和實務界也存在一定的爭議,一項制度的設立初衷即為理想狀態,在踐行過程中不免和初衷有不貼合之處,甚至背離或抵觸制度的踐行,這點在我國人民監督員制度的踐行過程中也有所體現,雖然不是普遍狀態,也足以使這項制度在我國的實施打一定的折扣。建議對那些人民監督員參與時并非履行監督職能且意義不大的執法活動,慎重邀請其參加。[3]于此同時,可以考慮邀請監督員參與檢察機關獨立作出最終決定的,而沒有外部監督的所有執法活動,最后再將監督范圍逐步擴大到檢察機關行使職權的全部范圍,給予公民充分的監督權。
人民監督員制度應當建立統一的信息化平臺,不僅人民監督員可以互相交流經驗,普通民眾亦可參與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如若有朝一日能網絡申請成為人民監督員,便更為理想化,也顯得更為親民。
我國人民監督員行使監督權的程序較為繁瑣,啟動和結束程序的規定不夠詳實,有些較為寬泛,不能充分保障制度的有效率的運行,這需要監督程序簡化有效。人民監督員的監督途徑和方式沒有強制性,有許多是建議性質的,太過柔和,沒有對檢察人員形成威懾,這也是導致制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要解決這一問題,必然要求監督方式和途徑由柔變剛,在有明確的法律標準的基礎之上,堅決并剛性的運用監督權。
人民監督員按照選任制度上任之后,其工作生活必將受到一定的影響,因行使監督權而造成的個人利益的損失國家應當給予一定的補助,以保障其正常生活,同時可以設立一定的保險機制保障監督員的權益。
監督員有些并沒有足夠的法律知識,對于行使監督權也沒有司法領域中的涵養,在監督員行使職權之前應當對其進行統一的培訓,知會其享有的權利和理應履行的義務,避免監督權的空置,同時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培訓制度應當有一定的流程和穩定的配置,這就需要完善人民監督員的培訓機制,真正做到消除后顧之憂。
[1]劉明祥等.人民監督員制度若干問題研究[A].全國檢察理論研究工作會議暨第6屆年會論文集[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卞建林,褚寧.人民監督員制度的運行與完善[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1,22(1):77.
[3]于增尊.人民監督員監督范圍評析[J].臨沂大學學報,2013,04,3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