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揚 武笑非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刑事訴訟法所追求的價值,與一般法的價值大體一致,均為人權、公平、效率。但不同的權力(利)主體,在追求法的價值的時候,因自身權力(利)的性質和立場不同,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
我國制定刑法和刑訴法的目的即為:打擊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權。其中保障人權,既指保障被害人的人權,又指保障加害人的人權。但因為公權壟斷國家司法權,將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和訴訟地位吸收,直接與加害人形成對抗,為限制公權、防止國家司法權對加害人的濫用和迫害,特意強調要保障加害人的人權、提高加害人的訴訟地位與國家司法權相抗衡,即公權主體重點保障的人權是被害人的人權。
由公權所壟斷的司法權,在刑事訴訟中,代表國家對加害人提起公訴,其致力于恢復的主要是:宏觀層面上因犯罪所破壞的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公權施行的目的即為:實現階級統治和社會管理職能,維護社會的穩定。因此,公權主體追求的公平主要是社會公平、群體公平。
公權主體在刑事訴訟中追求的效率是:在保證案件相對公平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壓縮司法成本,提高辦案效率,抓大放小,將有限的司法資源投入到大案要案中去。這一價值追求在我國現行的司法實踐中有著深刻的影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即為這一價值追求的寫照。
私權主體在個案中所積極主張的人權,是具體的、與自身利益切實相關的人的權利,而非抽象的、概括的、宣言性的人權。在傳統的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中,被害人所主張的各種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賠償,即為這一權利的體現。同樣,加害人行使辯護權、不得對其進行刑訊逼供等要求,也是這一權利的體現。
私權主體所主張的公平,更多的是一種事實上的公平,并不一定被法律所支持。例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同態復仇,血親復仇等。同時,私權主體所主張的公平更實際、更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彌補和恢復。
刑事訴訟中的私權主體,面臨著敗訴的風險,承擔著巨額的訴訟費用,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血,沒有人比他們更想壓縮訴訟成本、縮短訴訟進程。繁瑣復雜的訴訟程序,對于公權主體來說,或許只是一種煩勞,只是一種沉重的工作任務;但對于私權主體來說,訴訟程序所耗費的代價、訴訟結果的好壞,都將改變他們的命運,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傳統的刑事訴訟程序中,公權主體過分強調對加害人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的保障,而忽視了對被害人相關權利的保障。公權壟斷國家司法權,被害人僅作為公訴方的證人,而不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不能對訴訟權的啟動、訴訟程序的進程產生直接影響,即使有相關的訴訟請求,也只能通過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的方式表達訴求。
在傳統的刑事訴訟程序中,公權主體追求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往往會忽視個人利益。在具體的個案中,個人利益往往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難以統一。公權懲罰犯罪,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系之后,私權所期待的個案公平往往無法實現,私權主體無法得到及時的救助和補償。
在傳統的刑事訴訟程序中,提高訴訟效率從來都是以公權主體為出發點,為了節省司法成本,減輕辦案人員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順帶可以減輕下當事人的負擔,從來沒有從當事人的角度出發,體恤當事人的訴訟成本與訴訟風險。
在刑事和解程序中,被害人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更加突出,加害人也不再是面對強大的國家權力進行蒼白無力的對抗。公權力退后,私權主體直接進行對抗,雙方的人權都得到了應有的保障和尊重。特別是被害人的訴訟權利得到了公權的保障和限制,這樣,被害人的各項權利既不會被無視,也不會被濫用。
在刑事和解程序中,私權主體對個案公平的期許和訴求可以得到充分的表達。但這并不意味著,私權主體可以為所欲為,他們對于個案公平的追求,不能違背國家的禁止性和強制性規定,不能突破底線,不能違背公序良俗。此時,就需要公權主體進行監管,例如對案件分流,對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進行見證,并依據雙方的和解協議進行裁決,控制訴訟的流程。由此實現私權和公權,個人正義與國家正義、社會正義的統一。
在刑事和解程序中,應當以人為本,同情當事人,減輕當事人的負擔,將其從巨額的訴訟成本和巨大的訴訟風險壓力之下解放出來。從而,減輕公權主體的工作量和辛勞程度,而非一切為了公權主體減負而順帶減輕私權主體的負擔。
[1]宋世杰.外國刑事訴訟法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2]陳瑞華.刑事審判原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