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可 趙世龍
沈陽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亦是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的必要條件?!保?]大學生只有從內心上信仰法律才能將法律的精神轉化為內心以及行動的自覺遵守,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僅需要自身努力學習法律知識、自身自覺的加強法律意識的培育,同時也需要社會、家庭以及高校共同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大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熟的關鍵時期,由于在進入大學之前主要的教育內容主要是理論課的學習,大學生接收社會的經驗較少,由于自身沒有受到過專業的法律知識的培訓,特別是針對非法律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即使在進入大學后所受到的的法律方面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相對較少。所以,大學生要從自身做起,從自身的角度為自己法律意識的培育創造主觀條件,大學生要主動學習法律知識,要為自己知法、懂法、守法創造知識儲備的條件,只有具備法律知識才能正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自覺形成遵法守法的風氣不僅能夠保護自身的利益,同時能夠運用法律來造福社會。因此,作為大學生自身要首先主動學習法律知識,逐漸形成法律信仰與意識。
家庭氛圍對于人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家長的處世方式與家庭的氛圍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性格以及價值觀念的形成。良好和諧的家庭氛圍帶給人的潛在精神價值是巨大的,它可以無形中影響一個人的能量,如果家庭環境和諧、積極健康那么帶給孩子的自然是強大的正能量,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帶給孩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康樂觀的心態,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影響和感知孩子,法律素質已經是現代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為人父母者更應該以身作則。作為家長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到依法辦事,從自身應該樹立法治公民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知法、守法、懂法守法。
學校法治氛圍的營造對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惡化對于法治風氣的形成至關重要。
首先,從思想上的高度重視才是提高法律意識的根本。高校應該高度重視法治風氣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高校不僅應該加強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素質培育,更應該注重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意識養成,提高大學生整體的法治意識。這樣才有助于提高依法辦事、依法管理的效率,提高在學生工作中的法律自覺性。高校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陣地,應該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為社會培養出新時代的法治公民,加強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高校來保障。
其次,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注重傳播和弘揚法治精神和法律文化,將法治宣傳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將法治精神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在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領悟得到進一步提升,在此過程中大學生法律素質培育能取得的良好效果。高校應該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普及法律知識的宣傳工作,這項工作不僅應該落實到實處,更應該作為長項工作進行,高校應該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法律素養及道德,使大學生能夠在懂法的前提下自覺運用。
社會就是個大染缸,大學生是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充斥著大學生的思維。那么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社會應該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以及道德教育的環境。道德教育要注重培養大學生與現代法治價值取向相一致的倫理道德觀,讓“愛法律”成為每個大學生的品德,讓法治成為大學生的道德追求;同時,法律教育中也要融入道德教育的內容。[2]
政府應該擔負起建立健康的網絡環境的重任,消除給大學生思想上帶來不良影響的網絡環境,純凈大學生的思維,使大學生可以健康成長。另一方面,社會應該通過各種主體給大學生創造了解和接觸法律實踐的機會,當前大學生很容易出現觀念的偏執而出現犯罪行為,社會環境應該向積極、正義、文明的方向不斷地給學生提供正能量的思維。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和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任重道遠。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育不僅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而且從長遠角度看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應有之義。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提高可以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化的進程。
[1]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陳峰君.東亞與印度——亞洲兩種現代化模式[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