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雨 蔡爾琪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環境法律責任是環境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法正常運行的保障機制,由于環境法律責任及其執行涉及環境法主體的自由、人格、財產以及生命具有直接的司法意義,因此深入研究其屬性,特征和歸責等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與環境保護法律責任是指因實施了違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行為者或者造成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者,依法應當承認的法律責任。易言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責任是環境責任制度在環境與環境保護法中的具體體現。在我國,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相應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責任包括環境侵權民事責任、違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行政責任和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的刑事責任。為了保障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的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完善的法律責任制度。
從理論上說,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責任之間存在一層互補且層層遞進的關系,民事責任以“損害賠償為主,側重對受害人的救濟,關系著最基本的公平與正義。傳統的民事責任側重對受害人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護,近年來,隨著各國對生態損害的日益重視,生態損害賠償也逐漸成為污染者應當承擔的環境民事責任之一,這對于環境保護而言意義非常重大。行政責任側重對違法者本身的處罰,它是在實踐中運用最多的一種法律責任。刑事責任既注重對違法者本身的處罰,又注重對潛在違法者的威懾。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法律責任,只適用于最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對嚴重環境違法者追究刑事責任,一方面可以讓違法者感受到違法后果的嚴重性,避免將來再次違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一些潛在的違法者打消違法的念頭,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此外,對嚴重違法者追究刑事責任,還可以滿足公眾對于公平正義的需求,維護并提升公眾對于法治的認同感。當環境民事、行政、刑事責任在立法上比較完善,并且在實踐中能夠嚴格執行時,不但能在事后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害人獲得應有的救濟,并使違法者得到應有的懲罰,而且在事先就能迫使理性的潛在違法者遵守法紀,從而大大減少實際發生的違法行為。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環境污染防治單向法以及《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環境污染侵權屬于特殊侵權,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環境污染侵權的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污染者因污染環境給他人造成損害,不論污染者主觀上是否有過錯,都應對其污染所造成的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自19世紀以來,過錯責任成為各國侵權法的責任原則。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急速發展時期,企業以巨大規模而飛躍前進。這種高科技、高危險行業帶來的各種災害,存在如下共同特點:第一,損害頻繁而嚴重;第二,造成損害事故的活動雖然危險但又必不可少。大三,在環境侵權行為中,對事故因果關系的判明和無過失的認證常常極為困難,甚至有些公害是由多個主體共同造成,不容易分清加害人的過失。因此反省與批判過錯責任原則應運而生,其重要的理論成果就是確認了無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并不以加害人的過錯為民事責任成立的構成要件,而認為無論加害人是否有故意或過失,只要因加害人的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其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環境行政責任的歸責適用何種原則,學說上大體有三種觀點。第一,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第二,適用違法責任原則。第三,適用混合責任原則。如果按照過錯責任原則進行歸責,就難以對許多履行了必要注意義務但仍然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行為人追究行政責任,這顯然不符合社會公平原則。而違法歸責原則依據污染者的行為是否違反相關環境保護法律這一客觀事實來確定其責任有無,具有客觀主義歸責原則統一、明確和操作性強的優點,而且,違法責任原則也是目前行政執法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歸責。所以環境行政責任的歸責原則應該適用違法責任原則。
世界各國的刑事立法上一般采用過錯責任原則,我國的刑事立法也一直嚴格遵守這一規則。作為解決我國環境資源問題也是如此。但在司法實踐中卻自覺或不自覺地采用了無過錯原則和因果關系推定原則。我國刑法第336條規定,只要造成了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就應追究污染者的刑事責任。1997年的刑法規定了對環境資源犯罪的刑罰卻沒有規定追究污染者的刑事責任可以適用因果關系推定原則,結果使許多嚴重的破壞環境資源的犯罪由于難以證明行為和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和行為人的主觀過錯而逃脫了刑罰的制裁。因此我國的環境刑事法律應確定以過錯責任為主,無過錯責任為輔的歸責原則。
[1]周珂.環境法[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0.
[2]金瑞林.環境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周訓芳.環境法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