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天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我國航運法的調整對象是由國家干預航運市場所產生的特定經濟關系。這種特殊性具體闡述如下:
航運市場準入制度是國家相關部門機構準許從事航運業者進入航運市場開展經營活動的條件和程序的統稱。航運市場準入的主管機關、準入條件和準入程序具有其自身特殊性:首先,雖然我國通過行政法規如《國際海運條例》等重新確立了國際航運市場準入制度①,但我國的國內航運業務與國際航運業依然存在很大的不協調和不平衡。其次,我國的船舶代理業務的國內市場、旅客或者代理貨運業務的市場準入條件用語不確定,如“有穩定的船舶代理業務來源”、“有穩定的客源或者貨源”等,彈性空間大,可操作性弱。第三,航運市場準入程序上存在漏洞和弊端——受理申請和彌補漏缺材料的程序沒有法律規范可依照,政府相關的主管部門不能明確其審核材料的意見效力,核發證件的程序及格式也不統一,法律規范也沒有強制規定須告知申請人不予批準的理由。
航運法方面的核心和重點就在于航運經濟競爭秩序的管理關系。航運市場關系根據對航運市場不同的機制影響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航運經濟競爭秩序的正常關系。航運經濟競爭秩序規則允許和認同的競爭秩序是從事航運業的主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其行為沒有傷害或擾亂航運市場運轉機制。第二類是航運經濟競爭秩序的侵害關系。在這種不被市場規則所允許的侵害關系中,從事航運業的主體在攫取自身利益的同時也侵害擾亂了航運市場的正常機制,如對市機制及競爭交易的破壞、對其他航運主體合法權益的侵害等,②破壞航運業的合理秩序,背離了整體的社會利益。因此,航運法調整的對象應是第二類航運經濟競爭秩序的侵害關系。③
航運市場經濟同一般市場經濟相似,存在其先天缺陷——“市場經濟失靈”,市場自身機制的調節具有先天的盲目性和有限性,不能充分優化資源配置,其經濟秩序的合理運轉仍需通過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對航運市場進行宏觀調控,例如實施航運價格制度④,或是采用船舶標準化制度等手段來解決航運市場機制的外部性問題。此外,政府相關部門為平衡航運業的供需關系,運用稅收、補貼等各種宏觀經濟手段來管控和規制航運經濟的供求體系,從而實現航運領域的社會經濟整體效益。⑤
首先,完善我國航運市場的準入條件。建議將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作為航運市場準入條件來納入未來編纂的《航運法》之中,從而限定航運市場的準入資格,優化航運市場的內部結構;建議嚴格規范市場船舶的準入,鼓勵建造大型的新興船舶和淘汰報廢的老舊船舶,發展壯大屬于中國航運的商船隊,實現船舶運力的動態化調控。
第二,規范統一我國航運的市場準入程序。建議未來《航運法》統一規定“行政許可”作為航運市場準入的特殊程序,取消現行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中有關航運市場準入的許可、審批和登記的程序劃分。同時,由于涉及所配置公共資源的有限,封閉水域或其他特定的船舶運輸市場在必要時需限制運營主體的規模和數量,從而保障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第三,嚴格限制國內航運市場的“三資企業”。目前我國航運市場經濟依然處于發展中狀態,開放沿海運輸權的條件現階段并不成熟,建議《航運法》規定在船舶管理、船運和船代的國內業務市場領域不允許設立“三資企業”,或禁止“三資企業”經營相關業務。
第四,調整航運經濟競爭秩序,壟斷管制合理化,反壟斷豁免制度靈活化;完善運價規制制度,必要時對航運市場價格進行一定程度的監控和干預;加強對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和規制,通過立法將性質惡劣的航運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為違法行為。
最后,加強規制我國航運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為航運市場經濟持續能動發展的必要保障,《航運法》應明確航運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內容,規范航運固定資產投資法律規制的相關內容。同時運用法律手段,雙層面宏觀調控航運業的市場結構和運力規模,規制航運市場營運船舶提高航運市場船舶技術水平,優化船舶運力結構,維持航運市場運力供求關系的基本平衡,從而提高航運經濟效率。
[注 釋]
①於世成,胡正良,郟丙貴.美國航運政策、法律與管理體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48.
②即為追求個體利益采用不正當方式和手段,將利益從其他正當主體轉移到自身,從而構成對其他市場主體利益的實際和直接的損害.
③上海海事大學牽頭:外國(地區)航運法律制度研究(總報告),交通運輸部水運司航運立法研究報告第十四專題,第22頁.
④湖北交通廳<宏觀調控制度專題研究報告>交通運輸部水運司航運立法研究報告第八專題,第29頁.
⑤胡正良.中國航運法之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