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中法學教學過程的思考——以電大《婚姻法學》為例
王生珍
青海廣播電視大學,青海西寧810000

摘要:電大的成人法學教學方法和普通高校的法學方法是不同的,本文以電大《婚姻法學》這門課為例,將這門課的教學過程分為期初階段、期中階段、期末階段三個階段,對成人教育背景下的法學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法學教育;婚姻法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720
作者簡介:王生珍(1985-),女,漢族,青海人,碩士研究生,青海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婚姻法、勞動法。

法學教育是一種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在眾多的法學教學活動中,傳統的課堂講授法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1],然而電大學生和普通高校的學生在年齡構成、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大不相同,仍然適用傳統的普通全日制高校的法學教學方法難免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和積極性。怎樣探索出適合電大學生法學學習的教學過程是我們要進行思考的問題。本人以電大《婚姻法學》為例,將《婚姻法學》的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一、期初階段
傳統的課堂教授方法是,“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并且以學生是否全盤接受課堂書本知識為學生水平的檢驗標準,[2]這種傳統的課堂講授法遏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此,本人在授課的時候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改進:
電大《婚姻法學》前兩章都是講解婚姻法法學的調整對象、基本原則這些問題,這些法學基礎性的問題往往理論性很強且比較抽象,加之電大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往往覺得晦澀難懂,這勢必影響學生學習本門課的學習興趣。由于法學基本理論這塊內容在法學學科中是相通的,掌握了法律關系、法律調整對象、法律適用范圍等概念,就可以以此類推,掌握婚姻法律關系、婚姻法調整對象。所以,我在講這些基礎理論之前,會讓學生認真掌握法律關系、法律調整對象、法律適用范圍等概念。然后讓學生自己按照我講的內容“對號入座”。這樣不僅減輕了教師對這塊龐大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負擔,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傳統的課堂講授法注重知識、法條、理論和體系的灌輸,教師從一開始就從第一章講到最后一章,這樣照本宣科的講授方法,不單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對整個學科也形成不了一個整體的體系框架。以《婚姻法》為例,我將婚姻法共10章的內容分為4個專題,打破了章節的限制,將相同內容或類似相關的內容整合到一起,形成專題。
二、期中階段
《婚姻法學》是一門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法學課程,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即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又要結合實踐教學。案例教學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實效價值。它能創設一個良好寬松的教學實踐情境,通過呈現案例視角材料,將書本中的理論與案例材料結合起來[3]。
對于電大的成人學生,如何選擇適合的案例,顯的尤為重要,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選擇案例:
(一)案例的真實性,本人在授課的時,選擇的案例大多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發生的案例,因為只有真實的案例才能激發學生的關注和興趣。
(二)案例的知識覆蓋面。有的案例只是涵蓋了一個知識點,本人在選擇案例的時候盡量選擇一些知識面覆蓋廣的一些案例,如果找不到這樣的案例,我會對案例稍微進行一些加工,剔除一些無用的信息,增加一些“需要”的信息點。
(三)案例的難易程度。對于電大的學生,不能選擇一些很有難度的案例,如果案例分析的問題超過學生的知識儲備,勢必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能選擇一些證據充分、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結果一目了然的案例進行分析。因此,應該選擇一些難易程度適中的案例。
三、期末階段
針對《婚姻法學》這門課程的復習,本人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的:
每年中央電大《婚姻法學》期末考題的重復率能達到80%,例如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類型已經考過4次了,父母子女關系幾乎是年年必考,類似這樣的情形不勝枚舉。因此,在最后的大復習階段,我會找出近3年的中央電大的期末試題共計6套題試卷,給大家分析,反復練習、反復模擬,力爭能讓學生完全掌握。
中央電大出版社出版的形成性考核冊是電大每個學生要完成的必修作業,《婚姻家庭法學形成性考核冊》的題目在中央電大的期末考題中能占到40%,所以,在婚姻法學的復習階段,也要將婚姻法學的形考冊作為重要的復習輔助資料進行學習。
在《婚姻法學》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而這些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恰恰好多是考試的重點,例如縱觀歷年中央電大婚姻法學的期末試題,羅馬法的親等計算方法和寺院法的親等計算方法是必考的知識點,類似的還有無效婚姻與可撤銷婚姻的區別、撫養和扶養的區別、事實上的重婚和事實婚姻區別等等。因此,在大復習階段,我會將這些不容易區別的知識點一一進行歸納、對比,讓學生掌握。
[參考文獻]
[1]方樂坤.法學教育應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2(5).
[2]薛剛凌,李媛.論法學教學方法的改革[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7(1).
[3]趙麗艷.案例教學法的理論、實踐與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