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夢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略部署。在高等院校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工作是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具體實踐。這就需要將法治要素融入校園,培育和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校園法治文化。校園法治文化是以現代法治精神為價值取向,在特定的治校理念及規范制度確立和運行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校園文化形態和師生生活方式,是法治國家建設的必要組成部分。我們應當從多方考量,采用多種方式并舉來培育校園法治文化,不斷提升依法治校水平。
民主是法治的應有之義,民主生活和民主制度是孕育公民文化的搖籃,而公民文化恰恰是高校法治文化的根源與基礎。公民文化也叫做民主文化,是公民的政治信仰和價值取向,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基本要素。由此可見,加強公民文化建設是高校的既定義務,對于廣大師生員工在法治社會中各自的權利義務需要不斷明確,培養師生的民主意識,建設高校公民文化。
目前,部分師生員工的公民意識欠缺,是各大高校存在的普遍現象。由于對自身所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并不了解,責任意識淡薄、維權意識缺位的情形屢屢發生,最終影響了各方法律利益的保障和實現。培育校園法治文化的首要之義就是要增強全員師生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既熟悉權利的行使方式,又明晰義務的履行必要。對于高校的領導干部,尤其要帶頭學習法律的相關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要做到決策依法、管理依法,從而全面提升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水平,最終實現依法治校的目的,保障師生員工的合法權益。
制度文化建設是高校法治文培育化的必然選擇,高校法治文化的關鍵就是制度文化的建設水平。伴隨近年來不斷深化的高校改革,制度建設與創新迫在眉睫。當前,由于各高校制度規章的不健全所引發的案例時有發生,甚至出現違反法治基本精神的情形。因此,高校的內部制度體系亟待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不僅要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同時要在自身的授權范圍內加強制度體系的建設。在教育部頒行的《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就“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有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以列舉方式闡明學生所應享有的各項權利,例如在成績方面,大學生在在校期間享有得到公正評價的權利;完成規定的課業后,有獲取相應學歷學位證書的權利;如對學校給予的處分等處理意見有異議的,同樣可以向學校或者相關的教育行政部門進行申訴。因此,各個高校在構建制度體系時,應當以此類法律作為制定、修改和完善的依據,審核學校現行的各項制度規章。
廉政文化建設是培育高校法治文化重中之重。近年來,在高校不斷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違法違紀情形時有出現,嚴重者甚至貪污腐敗,極大地制約了高校的人才培養和事業發展。例如,少數師生員工利用推免研究生、評優評獎、批閱試卷等時機進行不當行為,造成了影響程序公正和機會公平的情形,嚴重損害了相應受教育者的權益。部分學校管理人員在物資采購、招標投標等過程中濫用權力,利用職務侵占、侵吞國有資產。此外,分外令人堪憂的是學術腐敗,侵犯他人學術成果和知識產權的案例時有發生。盡管高校腐敗問題數量相對較少,但由于其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社會責任,絕不允許此類問題擴大發展。因此,必須加強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設,從根源預防和遏制高校腐敗問題的發生、泛濫。高校應當要求廣大師生員工增強主人翁意識、提高民主法制意識、增加社會責任感,自覺做到民主監督,防止高校腐敗現象的蔓延,實現依法治校目標的最終確立。
綜上,法治文化可通過以上三類文化的建設加以培育。堅持依法治校和法治文化實踐相結合,不斷在師生員工中、深化法治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理念、陶冶法治情操、形成法治思維、增強法治能力、追求法治價值、運用法治手段、創新法治方法營造法治氛圍。在依法辦學、依法治教以及依法辦事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上具體實踐,對于師生員工的主體意識、契約意識、責任意識、人權意識、監督意識和規則意識不斷培養,提高各類主體參與依法治校的能動性和自覺性,為培育我國當代大學的法治文化不懈努力。
[1]周建嶺.加強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08(5).
[2]施春耀.論高校構建和諧校園背景下的依法治校[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0(11).
[3]何衛紅.去行政化背景下大學治理結構重構[J].學海,2011(5).
[4]鄭毅.在自治與自主之間——論我國大學章程的價值追求[J].法學論壇,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