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費翔
【摘 要】生物化學是研究人體化學組成及其代謝以及化學成分之間相互作用的學科,是重要的基礎學科,是所有醫藥類專業必修的課程之一,因此地位比較突出。該課程的作用表現在:闡明人體物質組成、分子結構及其功能,為臨床實踐操作提供理論指導依據,提高醫藥衛生人才的理論和實踐水平,為學生持續發展打牢基礎。
【關鍵詞】高職護理 生物化學教學 方案設計
本文以我校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蛋白質的理化性質”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實施過程、教學反思等七個方面制定了詳盡的說課方案。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體系
“蛋白質的理化性質”是高職護理專業生物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教學重點內容之一。它與日常生活、生產、醫療保健有著密切的聯系,屬于必須掌握的知識。
1.2 內容分析
之前已經學習了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得學生對蛋白質的知識有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明確蛋白質的兩性電離、膠體性質、變性、沉淀等性質,為今后各章節如酶、氨基酸代謝、蛋白質合成等學習打下基礎。
2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都是五年制高職學生,換句話說也就是初中畢業,她們有自身的特點,比如基礎知識總體欠佳,缺乏扎實的化學知識基礎,部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應激刺激反應遲緩,難適應新環境,獨立學習和生活能力弱。而課程內容抽象、途徑繁雜、更新快,使得學生對其產生了畏懼心理。但是我們的學生以女生為主,課堂紀律好,態度端正,因此整體學習氛圍好。同時,本課程又不同于義務教育中的公共基礎知識,學生首次接觸到相關專業知識,積極性較高,有熱情和新鮮感,但缺乏經驗,所以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導演”角色。
3 教學目標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期望學生在知識、態度和能力等方面有所收獲。
3.1 知識目標
掌握蛋白質的親水膠體溶液性質及兩性電離,蛋白質的變性作用及變性后理化性質的改變,理解蛋白質的沉淀反應。
3.2 能力目標
通過臨床上消毒殺菌方法的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蛋白質沉淀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學習。
3.3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知識的興趣,讓她們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樂趣;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意識。
4 教學重點、難點
4.1 教學重點
蛋白質的等電點、蛋白質的變性。
4.2 教學難點
蛋白質的兩性電離和等電點。這是由于學生普遍缺乏化學基礎,而兩性電離的概念相對抽象。
5 教法與學法
5.1 教法
總體的構思是多方面,多角度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地位。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用自己的實踐去親自感悟。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師生互動。
①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宜采用講述法、圖示法、比較法、舉例法和多媒體教學法等,深入講述本節四個基本概念。
②待學生基本掌握概念之后,使用問題式教學法,提出問題,使學生思維再次興奮,促其積極思考,重新通讀全文。之后由教師歸納總結,以便學生對本次課堂內容有一個整體認識。
5.2學法
教學就是教會學生自學。由于概念平淡、枯燥,學生往往忽略了基本概念是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關鍵。故學法指導上,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教學方法,首先強調概念的重要性,再教會學生如何剖析概念,找出概念中的知識點。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6 具體的教學過程
6.1 復習,引出問題
通過復習提問喚起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激活原有知識使大腦興奮,激發探知欲望。復習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待學生回憶出氨基酸的結構,再讓他們思考:由氨基酸結構中的官能團能推測出氨基酸應有什么性質?
6.2 講授理論知識
由兩個任務即牛奶加熱、制作豆腐來引出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第一個任務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加熱牛奶來觀察現象從而總結出何為蛋白質的變性,進一步講解引起蛋白質變性的因素以及為什么外界環境下蛋白質能穩定存在。
第二個任務是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小組討論的形式總結豆腐的制作原理,從而進一步解釋了蛋白質的變性過程。并給出蛋白質變性的定義:在一些物理化學因素作用下,蛋白質空間結構被破壞,從而引起蛋白質理化性質改變,尤其是生物學活性喪失的過程。并聯系以上的兩個任務對理化因素做出總結:理化因素即指強酸、強堿、重金屬鹽、甲醛、酒精、苯甲酸、紫外線或加熱等。最后帶領學生回顧蛋白質的一、二、三、四級結構,誘導學生了解到,變性時蛋白質一級結構不變,改變的只有空間結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