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210097)
觀照人類心智世界的新維度
——《意識的建構原理與坐標》評析
劉昌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210097)
人的意識極為重要。那么,什么是意識?它有什么用處?對此,學術界智仁相見,眾說紛紜。對此,《意識的建構原理與坐標》(以下簡稱作《意識》一書)做出了新穎的探索。
作者認為,意識活動的本質在于,它是個性主體基于其內在世界的認知模式,借助大腦和機體而對內外世界所發生事件(包括未來事件)的意象化表征,其中包含模擬與再現、描述與判斷、體驗與評價、預見和假設、意向決策與行為圖式設計、執行監控與調節反饋等多重內容。作者所提出的一系列觀點與概念,諸如具身認知、主體性生成、間體世界、意象化表征、自我意識的具身體驗等,都體現了一種新的科學視域,因而值得加以關注和討論。
第一,《意識》一書基于主客體坐標,首次建立了人類意識的三位一體結構:①主體性意識、本體意識、自我意識、內時空意識;②客體性意識、對象性意識、外時空意識;③主客體中介意識、間體意識。作者認為,人的對象性意識不但能夠客觀地反映現實,而主體的自我意識則能夠基于心腦系統的內源信息而補充/添加修改、虛擬和預示外部的時空情境(過去、現在、未來;自我、他人、自然等體系)。
黑格爾指出:“關于他物或對象的意識無疑屬于自我意識;只有自我意識才是對象意識的真理形態。”作者所提出的“間體世界—鏡像時空”之意識內蘊,新穎、深刻、奇妙,可說是對人類創造性的審美意識和科學意識之多層級體驗、完形重構、內在預演、意象轉化和行為外化的絕妙闡釋。
第二,在意識建構的主體性機制方面,本書體現了作者最為獨特的原創性思想貢獻:通過闡釋人的本體經驗、本體知識和自我意識的具身建構原理,凸現了主體性意識發生,特別是自我記憶、自我情緒、自我經驗、自我概念、自我反思、自我意識在意識建構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意識建構的思想模型方面,作者提出了“間體預演—鏡像映射”的全新框架,據此深刻揭示了人類的理性思維、審美意識體驗和人格智慧得以生成和獲得認知操運的根本方式。可以說這是以往的意識研究顯著缺少的思想坐標。
針對人的意識發生發展、演化轉換、成熟完善和實踐體用問題,《意識》一書提出了“從自我意識到世界意識:主客體認知范式的轉換機制”這個理論命題,并結合當代的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神經現象學之相關理論與實證資料,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旁證與間接實證,從而體現了較高的思想信效度與客觀性品格,具有較為突出的心理學及哲學理論參考價值。
心理學家拉方妮指出,自我參照系作為自我意識的發源地,同時能夠促進自我意識的對象性轉化及實踐性物化等過程;其間,大腦的中線系統—默認系統發揮著主導作用。可以說,《意識》一書所建立的人類全息意識系統“對象意識—自我意識—間體意識”這個三位一體結構模型,為我們深入認知人類在意識時空對主客觀世界所做出的創造性闡釋提供了高階思想框架,有助于我們強化人的主體性價值、能動性特征和超越性品格。
又如,作者援引當代心理學界和認知科學界所垂青的“鏡像神經元系統”,不但闡述了其對個性主體建構移情經驗和換位思考坐標所發揮的物性支撐作用,而且還頗具創意地揭示了它們在個性主體自上而下地體驗、表達、內在體用和外在轉化自己的本體意識內容等關鍵過程中支撐主體對自我世界進行具身認知的衍生功能。這些理論觀點深刻而新穎,且尚未見之于迄今為止的任何文獻表述里,因而具有學術參考價值。
第三,《意識》一書的可貴之處還在于,建立了一系列重要而新穎的理論范疇與基本概念,從而為當代意識心理學與認知科學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想生長點。在意識時空進化論方面,本書創立了歷時空、共時空和超時空三大新概念;在意識形態進化論方面,本書提出了形而下、形而中、形而上三種亞范疇,揭示了人類意識行為的價值遞進規律;在意識表征進化論方面,本書創立了“表象—概象—意象”的三位一體結構體系。上述理論范疇有助于我們深刻認識意識發生的內在機理。
第四,在意識轉型的心腦范式及價值體用方面,本書創造性地建立了以自我參照系為中介、以自我意識體驗為動力、以元認知為核心、以本體工作記憶(這是作者的首創性范疇,其中包括情緒工作記憶、身體工作記憶、本體視聽覺工作記憶等系列概念內容)為操作內容、以意象(自我意象—世界意象—身體意象)、概象(自我概念—對象概念—身體概念)、表象(自我表象—身體表象—符號表象—物體表象)的三級價值還原模式為路徑的意識轉型范式,全面深刻地勾勒了人的主體性價值力量如何轉化為客體性價值產物的思想之道,為人們創建個性化自我意識、體驗自我意義和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與文化價值提供了新穎深刻及合情合理的智性啟示。
第五,《意識》一書對人類意識行為的神經對應物進行了深入細致合理的理論旁證與間接實證,形成了頗具新意的客觀分析及合理結論。作者基于現當代的認知神經科學前沿進展,參照神經成像學、神經電生理學和心理生理測量學的多維相關事據,深入細致地辨識與比較了對象意識、自我意識及間體意識彼此之間的異同之處及其相應的大腦神經系統功能定位框架,從而為讀者深刻理解人類意識現象的大腦基礎提供了新穎具體的結構功能圖式。
同時需要指出,《意識》一書也存在著若干不足之處。一是缺少對國內外意識研究之思想歷程的鳥瞰式梳理與概述,相對側重于某些共軛性內容的綜觀和對作者自己的思想假設與理論范疇的表述、論證和推演方面;二是對當前國際學術界高度關注的“微意識”現象缺少深入細致的理論評述與實證分析,因而可能遺漏了近些年來學術界所獲得的一些頗具新意和思想啟示的客觀資料與邏輯判斷。為此,筆者建議《意識》一書在修訂再版時,可考慮針對上述不足之處進行定向充實與完善,以期為讀者提供更為深闊的思想視域和更為詳實直觀的思維樣本,據此推動我國21世紀的意識研究步入新天地。
劉昌,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cgle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