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南京中醫藥大學 研究生院,江蘇 南京 210023)
?
張仲景治療胸痹思想探析
陳 穎
(南京中醫藥大學 研究生院,江蘇 南京 210023)
胸痹是由于正氣虧虛、寒邪、飲食、情志因素等導致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痹阻心脈,以膻中或左胸部發作性憋悶、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病證。張仲景在中醫史上首開先河對該病證進行了系統論述,包括其病因病機、證型分類以及治療方法,為中醫治療胸痹奠定了基礎。
張仲景;胸痹;金匱要略
胸痹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1]。胸痹的病名最早見于《靈樞·本藏》:“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喝;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但僅簡單提出“肺大、多飲易致胸痹”,并未作出針對性論述。直到東漢末年,張仲景在其書中專列一篇系統地論述了胸痹的病因病機、脈象、證型及其治療。其在臨證基礎上,將醫經(重在理論闡述)和經方(經驗用方記錄)熔為一爐,撰成《傷寒雜病論》,創立了理法方藥相結合的辨證論治體系[2]。其中,《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中所記載的內容在現代疾病高發的環境下,值得引起高度重視。
張仲景認為胸痹是由上焦陽虛導致陰寒內盛所致,其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的篇頭即開宗明義地指出:“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陽微即上焦陽弱,陰弦即陰寒內盛,心胸陽氣極虛、寒邪乘虛而入,故而出現胸痹、心痛之證。后世醫家認為的痰飲、瘀血等致病原因都離不開其本質的“陽虛、陰寒”,皆是由此衍化、發展而來。
2.1 栝蔞薤白白酒湯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這首湯方的主證是“胸背痛”。通篇來看,“胸背痛”的疼痛程度是最輕的,結合“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說明心胸陽弱、內有寒飲。栝蔞薤白白酒湯以栝蔞實開胸散結,寧嗽化痰,薤白宣通胸中陽氣,下氣化痰散結,再用白酒通利血脈,引藥上行而助藥力。結合臨床,該證還有胸口、背心點痛,伴有氣短氣急、喘咳等癥狀,治以通陽利氣、溫中祛痰。
2.2 栝蔞薤白半夏湯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這首湯方的主證是“胸痹不得臥”,即“喘息咳唾,短氣”的情況已嚴重到無法平臥,說明痰濁較之上條更為嚴重,故而方中除栝蔞、薤白、白酒外再加入半夏,以奏滌痰之功。結合臨床該證有氣短氣急、喘咳痰多,心背牽引痛感等癥狀,治以通陽溫中、下氣滌痰。
2.3 枳實薤白桂枝湯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這首湯方的主證是“胸滿,脅下逆搶心”,此時病位已由心胸擴展至脅肋部,痰飲壅塞,心陽受制,阻礙氣機。枳實薤白桂枝湯以枳實辛散破氣、苦降下行,合厚樸之苦溫燥濕、下氣導滯而消痞除滿,加桂枝以溫經活血,通陽化氣,薤白、栝蔞實開胸散結、化痰止痛。結合臨床該證有胃脹不舒、胸滿氣結、痛感由脅肋引伸至心臟等癥狀,治以通陽散結、泄滿降逆。
2.4 人參湯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枳實薤白桂枝湯與人參湯同病異治的妙處在于一實一虛,前者治療陰寒內盛導致的寒凝氣滯,后者治療陽氣極虛而成的中氣內陷。這里的人參湯其實就是理中湯,其中的人參、甘草、干姜、白術四味藥共奏補中益氣、溫陽健脾之效。由此可知,在證候相似的情況下,還需考慮到是否與方論中的脈證相合。枳實薤白桂枝湯的脈象必然是“陽微陰弦”,即虛實相加,人參湯的脈象則僅會出現“陽微”而無“陰弦”,即有虛無實。結合臨床,該證除上述證候外,還常伴有嘔惡、腹痛的情況,治以溫中助陽、健脾強胃。
2.5 茯苓杏仁甘草湯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這首湯方的主證是“短氣”。《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曰:“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從這幾處方論來看,盡管“水、飲”所在位置略有不同,但只要在心周圍有水氣就會出現短氣證候。“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造成短氣證候的這類水飲應當通過利小便來除掉。茯苓杏仁甘草湯以茯苓滲濕利竅,杏仁潤肺降氣,甘草甘緩養心,三藥合力,水去氣利。結合臨床,該類胸痹表現為心胸隱隱作痛,且氣短胸悶,治以降氣利水、宣肺化飲。
2.6 橘枳姜湯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這首湯方的主證是“胸中氣塞”,較短氣更重一些。短氣之因,水也;氣塞之因,痰也。而痰凝所在位置則從栝蔞薤白白酒湯證的“心胸”變成“心下”,故而方用橘皮化解寒痰。橘枳姜湯以橘皮和胃理氣、燥濕化痰,枳實行氣導滯、破積化痰,生姜溫中散寒。結合臨床該證當有胸滿氣滯、多涎沫、咽干咽癢等證,治以溫中散寒、行氣化痰。
2.7 薏苡附子散
“胸痹緩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這首湯方的主證是“胸痹緩急”,即胸痹時緩時急,疼痛程度時輕時重,可理解為“遇寒則甚,遇溫則緩”,其實由上焦陰寒濕盛導致的。薏苡附子散以薏苡仁甘能緩急、淡滲利濕,炮附子上助心陽、散寒止痛。“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故以散劑用于較為危急的胸痹的治療。結合臨床該證多見于風濕性心臟病,發作時伴有心悸汗出、乏力短氣、咳唾涎沫等癥狀,治以助陽祛寒、除濕止痛。
2.8 桂姜枳實湯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這首湯方的主證是“心中痞,諸逆”,此時胸痹痛已相當嚴重,病位由心胸延伸至胃脘部,中焦痰飲乘虛上逆,上焦痰阻胸陽而痛增。桂姜枳實湯以桂枝溫經通脈、化氣行水、散寒止痛,生姜溫中散寒、祛痰止嘔,枳實破氣化痰、行滯消痞。結合臨床該證除了心痛劇烈、有被懸空之感外,還伴有胃脘不舒、咳嗽、嘔逆等癥狀,治以通陽降逆、溫中祛痰。
2.9 烏頭赤石脂丸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這首湯方的主證是“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這是最嚴重的胸痹痛,痛劇且無已時,乃陽虛陰盛已極,非大辛大熱藥難以治療。烏頭赤石脂丸以蜀椒逐寒燥濕止痛,烏頭破積除濕、散寒止痛,附子溫煦心陽以通經脈,干姜溫肺化飲、解散風寒,赤石脂色紅入心、補心血、養心氣、安心收濕。結合臨床該證當有持續性前心與后背間的穿胸痛,疼痛劇烈,常伴有出冷汗、四肢厥逆等癥狀,治以破陰扶陽、溫中散寒。
最后一方所謂“九痛丸,治九種心痛”,應為后人所加,非仲景原方,在此不予評述。
縱觀《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全篇可知,張仲景對于病證的描述由輕到重,遣方用藥亦是如此,其間還兼顧虛證的同病異治,可謂用心良苦。對方證逐條研磨,可深切感受到“辨證施治”在張仲景經方用藥上的完美體現。僅有胸痛喘咳,則用栝蔞薤白開胸化痰;痰飲加重以致不能平臥,則加半夏著力祛痰;胸中痞滿,則加枳實開通降氣;逆氣搶心、心懸痛,則加桂枝以振心陽;胃中停水,則加生姜溫胃化飲。諸如此類,辨證明確,條理清晰,對證用藥,效如桴鼓,正是“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對于現代胸痹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指導意義。
[1]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35.
[2] 漢·張仲景.傷寒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
(責任編輯:尹晨茹)
2014-11-14
陳穎(1981-),女,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治療乳腺疾病。
R249.8
A
1673-2197(2015)06-0059-02
10.11954/ytctyy.20150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