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
考風考紀是學校的學風、教風和校風的直接體現,也是衡量學生素質和道德標準的重要指標,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為切實找到高校學生考試誠信缺失的原因,通過多種途徑,筆者獲得了一手數據,并得出了一些結論。
一、高校學生考試誠信缺失現狀
1、各高校存在考試誠信缺失現象,但不是主流
從各高校的調研情況看,同學們在座談、班會和問卷調查時不刻意避諱誠信缺失現象,結合各類考試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們共向不同專業的學生發放問卷1200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1147份,調查結果顯示:因擔心考試不及格而經常作弊的人數占到7.09%,有過作弊行為的人占到了總人數的27.63%。總體而言,各高校目前確實存在各類作弊現象,但絕大多數同學從思想和行動上都能自覺抵制, 嚴格遵守考試紀律。
2、考試誠信缺失等手段呈現多樣化
各高校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當前校園內考試作弊形式五花八門,包括考場剽竊他人試卷、縮印復習資料,將文字錄入到手機、MP4等電子設備中,將考試相關內容提前寫在手臂、課桌、墻壁,利用藍牙耳機讓其他人在考場外讀答案,利用微信傳遞答案,甚至有些學生在考前或考中竊取試卷,更有甚者利用非法途徑辦理假證件,找“槍手”替考。從以往因考試作弊處分的案例看,以上考試作弊方式已經從國家級考試蔓延到校內各種考試。
3、考試誠信缺失學生范圍擴大
從考試作弊的學生類型來看,盡管大多數為平時學習不用功、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但其中也不乏優秀學生。從不同高校的調研情況看,有的學生干部和成績優異的學生為了爭取入黨、獎學金、榮譽、就業等沒有抵擋住不勞而獲心理的誘惑,走上作弊的道路,給自己和家庭帶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4、考試誠信缺失的學生的年級和科目較為集中
我們對各高校作弊年級學生分布比例進行了專項調研,通過抽樣調查顯示,所調查對象中大一、大二、大三近23%的學生曾經有過考試違紀或者作弊行為,大四學生因為找工作或者考研未能安心學習致使該比例達到29.5%。
5、考試誠信缺失心理分析
從不同高校的實際調研的情況看,目前各高校學生考試作弊心理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僥幸心理,存在這種心理的學生,多是成績中下等、喜歡碰運氣、平時學習不用功、虛榮心較強的學生。第二,冒險心理,這類學生最大特征便是不計后果,多見于基礎較差、表現不好、有作弊“前科”或者瀕臨降級或退學的學生,很容易鋌而走險。第三,虛榮心理,多見于品行和學習較好而又好面子的學生,考試時礙于情面和同學關系違心地將答案告訴別人或為身邊同學旁窺答案提供便利條件。第四,不平衡心理,這部分學生平時學習比別人認真,成績也較好,但在考試時由于其他同學作弊,考試分數超越了自己導致心里不平衡,進而開始效仿。
二、高校學生考試誠信缺失的學生因素分析
1、目標缺失,沒有合理的大學生涯規劃
在學校實際調查中很多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并不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學習,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學習的目標與出路在哪里。這部分同學以自我為中心思考問題,高中時以考上大學為最大目標,進入大學后認為任務已經完成,從而對于學習不再感興趣,沒有了學習目標,對于未來思考的很少,沒有給自己設計一個合理的大學生涯規劃。
2、對本專業不感興趣,缺乏專業認同感
通過調查,發現部分學生高考時由于專業被調劑或對專業不了解,導致他們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專業認同感不強,沒有學習動力,為應付考試選擇作弊。我們對大一學生所做問卷調查顯示,43%的大一新生認為自己缺乏學習動力,有厭學情緒。
3、學生過度追求個人發展,存在功利心理
學生成績好壞往往會影響到他們的獎學金評定、入黨、評優、擔任學生干部、5%轉專業、保送研究生、就業等,部分學生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或者達到用人單位對應聘者學習成績和大學外語等級的要求,在與其他同學競爭中取得優勢,以至產生了考試作弊的念頭。我們的問卷調查顯示20.2%的學生會因為以上原因選擇作弊提高成績。
4、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前大學管理模式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和空間,部分學生由于自制力不強放松了對大學課程的學習和鉆研,將學習擺在次要位置,反而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社團活動、社會兼職或其他課外活動中;有的甚至過度玩電腦游戲、談戀愛、隨意曠課,這類學生平時不注重專業學習,考試時抱僥幸心理,采取各種手段作弊,蒙混過關。
高校學生考試誠信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自身因素是導致高校學生考試作弊的主要原因。學生的虛榮心理、功利心理和盲從心理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的進行工作。
參考文獻:
[1] 杜坤林.高校學生誠信缺失現象博弈分析與對策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4(11)
[2] 唐霄.唐子芹.趙慧.呂偉斌.對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構建淺析[J].學術論壇.2014(4)
[3] 李榮秀.高校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