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喜敏 方紅霞
【摘 要】論文對浙江省及浙江省15個縣的財政教育投入進行了統計分析,著重分析了財政教育投入與GDP等收入指標的關系,并做了省級財政教育投入與縣級的對比分析,以及不同人口規模縣的財政教育投入的對比分析,發現財政教育投入增長率歷年的波動較大,增長率的變動與GDP增長水平變動趨勢高度一致。省級財政教育投入水平要明顯高于縣級財政教育投入水平,以及人口規模越大的縣人均財政教育投入越少等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浙江省 縣級層面 財政教育支出 統計分析
自“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以來,我國對教育地位的認識逐步提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顯著上升,教育的投入也迅速增長。隨著我國GDP總量、人均量以及其他收入指標的增長,財政教育投入也不斷增長,2012年全國的財政教育支出達27695.97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22.03%,比2011年增長了16.3%,是全國公共財政的第一大支出。由于教育投入的增加,居民受教育機會逐漸增多,受教育程度也明顯提高,從而使得居民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技能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那么,財政教育投入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為了更好地發揮作用,需要具備穩定性和長期性,因此,本論文關注財政教育投入歷年的增長率是否平穩,以及伴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反哺農業、城鄉和諧發展等的大背景下,縣級的財政教育支出水平如何?
2012年浙江省財政教育支出達877.86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21.09%,是浙江省公共財政的第一大支出,這個比例在全國各個省份當中也是最高的。同時,浙江省的縣域經濟和縣級財政也是處于全國前列。因此,對浙江省以及浙江省縣級水平的財政教育支出情況進行分析,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 浙江省財政教育支出與收入變化
通過收集和整理浙江省統計年鑒數據,得到了浙江省人均GDP、浙江省財政教育總支出、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等數據(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浙江省2001年到2012年的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財政教育總支出、人均財政教育支出等指標都在逐漸增加,教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這一指標有升有降,總體來看有一定的增長趨勢,但趨勢不明顯,12年的平均值為19.49%。
2 浙江省縣級層面的財政教育支出與省級層面的對比分析
選取了浙江省15個市縣的2004年到2012年的基本數據,樣本的選取考慮了該縣域的人口規模、地區分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幾個方面。選取的15個縣分別是岱山縣、嵊泗縣、桐廬縣、德清縣、淳安縣、泰順縣、三門縣、浦江縣、安吉縣、永嘉縣、洞口縣、富陽市、寧海縣、紹興縣、蒼南縣。
通過比較人均財政教育投入、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這四個指標的縣級數據和省級數據(見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縣級均值還是省級均值,這四個指標的數值都在逐年增長,但縣級均值要小于省級均值,縣級人均教育投入2004年到2012年的均值為825元,省級這一數據為922元,高于縣級數據不到100元。而人均教育投入占人均GDP的比重,絕大多數年份縣級高于省級,這一比重的縣級均值為2.60%,省級均值為2.18%。這說明縣級財政相對于省級財政來說,對教育投入的力度更大,但是由于縣級財政規模有限,因此,縣級人均教育投入還是低于省級人均教育投入。
3 縣級層面的財政教育投入與收入變化
3.1 增長率分析
3.2 不同人口規模的縣的財政教育投入對比
由于所選市縣的人口規模相差較大,人口規模對教育投入尤其是人均教育投入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將15個縣分成三組,人口數在40萬以下的有桐廬縣、泰順縣、岱山縣、嵊泗縣、浦江縣;人口數在40萬—80萬之間的有富陽市、德清縣、淳安縣、寧海縣、三門縣、安吉縣、紹興縣;人口數在80萬以上的有永嘉縣、洞口縣、蒼南縣。浙江省15個市縣按照人口規模進行分組后發現,人均教育投入從2004年到2012年增長非常迅速,2004年人口在40萬以下的縣2012年增長了8倍,人口40-80萬的縣增長了3倍,人口在80萬以上的縣增長了4倍。比較可以看出,除了2004年人口在40萬以下的縣的人均教育投入低于40-80萬的縣的人均教育投入之外,其他年份都是人口在40萬以下的縣的人均教育投入要高于其他兩個組別。
4主要結論及建議
(1)通過對浙江省以及浙江省15個縣的教育投入與收入指標進行分析,發現財政教育投入增長率歷年的波動較大,增長率的變動與GDP增長水平變動趨勢高度一致。這說明財政教育投入的穩定性不夠,人力資本投資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具備長期性和穩定性。因此,需要通過某種保障機制確保財政教育投入穩定增長,以促進人力資本存量的穩定增長,有利于符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
(2)省級和縣級的財政教育投入都以較快的速度增長。近十年,省級財政教育投入水平平均要高于縣級財政教育投入水平14%。浙江省經濟實力很強的市縣需要適當加大財政教育投入力度,有利于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人口規模越大的縣人均財政教育投入越少,人口規模在40萬以下的縣平均每人享受的財政教育投入明顯高于人口規模在80萬以上的縣。因此,適當控制人口規模有利于提高人均分享的財政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質,提高人均人力資本存量,有利于公民自身以及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葉茂林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1).
[2]肖唯楚.關于財政教育扶貧投入效率的實證研究——以武陵山連片特困區C縣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2,19(3).
[3]姚洪心,王喜意.勞動力流動、教育水平、扶貧政策與農村收入差距——一個基于multionmail Logit 模型的微觀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9.
[4]趙梓媛.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基本狀況問題[J].中國外資,2011(12).
[5]陶璐.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4).
[6]車維平.中國財政教育投資規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國際對比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42(33).
[7]殷紅霞.西部地區農戶家庭教育投資與收入變動關系的調查分析—以陜西關中地區為例[J].教育科學,2007,23(5).
[8]王曉鴻,張俊杰.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與西部地區教育現狀—基于人力資本的角度[J].經濟論壇,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