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婷
摘 要:提問也是評價教學成效、提高學生思維及激發學生目標實現的基本方法,甚者可以說是提問是教學的生命力所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與教師間常用的交流式教學就是提問。所以說,有效提問是一種高效率教學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提問的因素分析;提問的概念;提問策略舉例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027-01
一、提問的因素分析
1、教師本身的因素分析發現
依靠教參備課依賴,過于重視提問后的反映速度和舉手率,但又不給充足時間讓學生思考仍是現今很多在職小學語文老師存在的教學毛病。這些老師的思想受縛于正確答案。而受教于這些思想未解放的教師,學生的思想也不能徹底的解放。從更深層次上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與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和發展情況有關。教師的特殊職業性質要求其必須不斷學習、終身學習。但在現實中,因為班級管理、課外工作負擔等很多因素的干擾,很多教師不能投入充足精力和時間來為自己充電。
2、學生的因素
現在,很多小學生已經認識到了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重要性。他們會在課堂上積極的回答問題。這是因為他們知道上課時認真思考并積極回答老師的提問對他們的學習是有好處的。還有一些學生是出于對問題的興趣,另外“從眾心理”也會驅使一部分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小學生正處于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的年紀,這很有利于課堂提問。但還要注意,這個年紀也是學生習慣養成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性時期,因而更需要教師們的正確指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多加關注這一點并警慎處理。
3、教學的因素
為展現新課程倡導的探究、合作、自主的教學模式,現在很多教師將其曲解為“滿堂問”,即老師多提問,學生多提問(這點尤甚)。他們認為提問越多越能展現師生的主動性,這樣的課堂也越有活力。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很淺顯、隨意或者籠統、模糊,使學生無需認真思考亦或者不知道該怎樣思考,那么這些提問價值是不大的。現在一些學校聘人才、發論文、搞課題,以期獲得“教學科研全能學校”的美譽。但是在流于形式的改革之后,真正留給我們的是對課堂教學的深重擔憂:課堂即使再形式華麗但真正留給學生的是什么。作為學習的真正的行為主體,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又學到了多少。是時候腳踏實地的辦學了。
二、提問的概念
衡量在課堂教學中是否有效提問應該從對課堂主體行為人的認識出發,以師生互動效果為參照的尺度,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個角度來進行。因此,有效提問是指老師在上課之前為發展學生能力和實現教學目標的而設計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適當方法實現的,可以調動起學生們思考并回答問題,且能及時給予相關評價的一種提問行為。
三、提問策略舉例
1、做到耐心寬容,給予充足答問時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教學氛圍應該是活躍的,輕松的,沒有所謂正確答案的禁錮,也沒有教學計劃的約束,可以允許進步緩慢一些,也可以接受學生答問含糊一些。小學語文教學課堂實際上應該是學生與教師共度的歡樂時光。一些教室表面看上去很熱鬧,與之相比,也許有耐心寬容,互相傾聽的師生的教室才更有愛。調查也證明:如果提問后,老師能夠給學生較長的備答時間,那么學生回答問題時會更有自信,其回答時間也會相對的變長,并且語言表達更加自然流暢。有些學生還會補充解釋自己的回答。
2、通過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習;在提問中“步步設疑,循循善誘”是引導學生學習的好方法。在日常教學中,學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能夠接近正確答案甚至準確無誤是很多教師的期許。對此我們也能夠理解。但是換個角度來想,我們其實更應該期待學生們能夠犯錯。因為從某種意義來說,學習就是一個不斷重復犯錯并且不斷改錯的過程,這其中教師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暴露錯誤,并且幫助其改正錯誤。對于“錯誤”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正視和珍視。
3、學會傾聽學生的回答;老師應該學會轉化角色,將自己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成學生答問的接球手。但是如何才能準確的接到學生們的“球”呢?這就需要運用到傾聽技巧。具體來說:可以少問些似是而非的問題,多問些開放性問題,盡量給與學生很多開口說話的機會,讓其鍛煉表達能力。小學生口頭表達語言的能力還不是很強,說話可能會比較曖昧、模糊,這是可以允許和接受的。但是教師也要理解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并且幫助其盡可能的表達清楚。
4、恰當評價使學生樂于答問;對于小學生來說,評價對其的影響毫無疑問是很大的。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希望老師能夠詳實具體的評價他們的回答,說出他們回答的優點和在不足之處。也就是說他們希望得到的評價是具體并且有針對性的,而非簡單的用“好”或者“不好”的評價敷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評價甚至不能被稱為是真正的評價。
5、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重教輕學,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學習實際和學習主體地位的傾向。課堂上,教師往往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識代言人形象成了課堂的主宰,忽視學生的生命存在,忽視人的完整發展,過多地關注知識,過少地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學習知識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學模式一般為“告訴——接受”。學生主要在教師的帶領下被動地學習,以聽教師的講解和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為主。教師常以自己的設計和思想去規范學生,教學活動基本上是按照教師預先設計好的進程一步步進行,學生不過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劇的配角。
當然,對那些自信的學生的表揚效果就不如對易焦慮、依賴性強學生的表揚效果好。在表揚學生時,教師也應謹慎些,畢竟并不是所有的表揚對于學生學習都是有利的。一般的說,表揚的效果與被表揚行為的具體程度正相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