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
摘 要:體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鍛煉身體為主要特點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自覺鍛煉身體,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興趣和習慣。要不斷地努力加強學校的體育建設,這樣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
關鍵詞:思想品德;智育水平;承受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066-01
體育與德育、智育緊密結合,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的歷史使命;同時,體育又能促進德育、智育、美育的發展。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通過體育,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1、通過體育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體育教學任務中的重要內容。從教材的內容看,體操可以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精神,長跑可以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球類項目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熱愛集體及勇敢拼搏的精神。
2、體育是以鍛煉身體為主要特點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自覺鍛煉身體,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興趣和習慣。此外,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十分活躍,可以充分地發展學生的個性,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文明的行為習慣。
二、體育可以促進學生智育水平的發展
1、人的智力的提高,大腦的功能首先要提高。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大腦的發育.科學研究證明,堅持經常的體育鍛煉,能夠保證大腦能源物質與氧氣的充足供應,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有利于提高大腦皮層細胞活動的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及分析綜合能力,為智力發展創造良好的生理條件。
2、提高大腦思維和記憶力。人體中唯一管思考、管記憶的器官就是大腦。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腦細胞的反應速度,能使學生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學習效率提高。
3、消除大腦的疲勞。中學生學習的任務比較繁重,大腦容易疲勞,這種疲勞主要是大腦“缺養”(營養物質和氧氣的缺乏)造成的。人體生理學的理論和體育鍛煉的實踐證明:學習前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可為鍛煉后的學習儲備足夠的能源。同樣,學習后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則可使工作后有關學習的中樞得到休息,保證營養物質的及時補充,這即是所謂“8-1(小時)>8(小時)“,即“每天從8小時的學習時間中抽出一小時進行體育鍛煉后,7小時的學習效率要大于8小時”的理論依據。
三、體育能使學生充分展現出自身的美
學習體育是對學生實施美育的有效途徑。通過體育活動,可以使學生身體各部分的骨路和肌肉等都得到均衡、協調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形體美、儀表美、心靈美,提高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充分發揮美的形式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夠獲得以美育身心的良好效果。
四、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個性
體育對這兩方面的培養有著積極作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現代中學生中有不少同學受到學習、人際交往、青春期心理、生理方面的困擾而憂心忡忡,這說明培養青少年及兒童健康的心理是當前教育中一個非常值得注意并需解決的問題。而體育課可以培養學生樂觀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可以鍛煉學生勇敢、堅毅、果斷及自控能力等優秀品質,還可以協調人際關系,提高交往和協作能力,同時樹立集體主義思想。體育活動可充分地發展學生的個性特征。體育活動時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為今后步入社會和工作崗位起到比較重要的作用。
五、利用體育競賽來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很大的后天可塑性,經過心理訓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大大提高。體育競賽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具有以下特點:(1)體育競賽從外在形式看是一種游戲,但從內在實質看它卻是一種對現實社會的模擬,通過這種模擬的游戲,能夠使參與者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適應能力,尤其是對青少年,這樣的鍛煉對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更加積極的作用;(2)體育競賽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激烈的競爭是它的魅力所在,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潛能,心理承受能力自然提高了;(3)通過體育競賽能提高參與者對社會和自己的認知能力,能更加客觀看待自己和社會,學會辯證地分析認識事物,在困難的時候想到光明,在勝利的時候想到挫折,無論勝利和失敗,都有事物可能向反方向發展的心理準備,可以減少因沒有思想準備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體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而《體育課新課程標準》的貫徹實行,表明了我國政府對體育特別是素質教育的足夠重視,這應是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各階層所必須認識到的。學校作為我國教育的前沿陣地,更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要不斷地努力加強學校的體育建設,這樣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我們作為體育教師,更應當盡快地投入到新的體育課程標準中,努力去實現它、做好它,要不遺余力地貫徹素質教育這一教育方針,通過我們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真正為國家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