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時利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創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 也是深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102-02
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會上指出:“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創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深化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下面將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創新教育。
一、創設民主氛圍
小學生具有對新事物好奇、好問的天性,而這正是產生創造性思維的良好時機。教師要注意加強與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營造良好的教學民主氣氛,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動腦思考,讓兒童好奇、好問、好表現的“天性”充分解放。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能夠使學生處于輕松、愉悅的心境之中,敢于各抒己見,敢于大膽想象,敢于大膽實踐,這樣既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面帶微笑,多給學生投去鼓勵的目光,對學生出現的失誤,能巧妙地加以引導,不用生硬的語言加以否定。同時,教師要創設條件,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同時要豐富說話的內容,課堂上經常提供一定時間,讓學生可以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如:晨讀十分鐘的“今日關注”,課堂上的“今天,我讀懂了什么”。還可以常讓學生說說“我什么還不懂”或“我什么還不很理解”,再讓學生一起來解答。教學中我們應該提倡“ 童言無忌”,倡導兒童“ 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于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發言交流,對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表示肯定,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
二、激發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它需要人們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去激勵和推動。因為激勵可以使人發現自身的積極因素,從而產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會產生巨大的勇氣和動力。古往今來,那些有成就的發明家,他們的創新行為都離不開創新精神的激發。快速計算發的發明家史豐收,在上小學時就發現了算術教學中的一個怪問題。教師在黑板上演算習題,習題的數字讀、寫、看都是從左到右,從高位開始的,而運算正好相反。史豐收問老師:算術能不能從左向右。從高位算起?老師沉思后說:幾千年來都是這么算的,課本上也是這么寫的,你就跟著這么學吧!不過你要是有興趣,也可以發明創造嘛!在老師的激勵下,他的創造愿望終于如愿以償。因此,作為老師,對學生的"異想天開"不能潑冷水,而必須千方百計的愛護和保護他們的好奇心,不斷的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肯定和鼓勵他們點滴的發現,引導他們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這樣他們的創造欲望就會激發起來。
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首先應有以下正確的認識:
1、教師要正確理解學生的創新。學生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幼稚天真而充滿幻想,個性品質的充分展示,思維和表達不受任何限制,疑問看似簡單平常卻又新穎奇特,回答跟老師的預設答案總有距離(有時相距很遠)卻有其客觀合理性,等等。教師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兒童的創新,更不要誤解為嚴密的邏輯思維、重要的理論發現和科學的創造發明等,那就勢必把很多具有創新天賦的人才夭折于搖籃之中。
2、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的創新潛能。學生是天生的創新人才,他們的成長經歷凝聚著他們創新的膽識和能力:一個嬰兒出生后,便睜大雙眼搜尋各種新鮮的事物,認識各種不同的臉譜,嘗試各種動作,發出各種聲音傳達自己的信息;需要與人交流了,便開始呀呀學語。剛剛會說話,其語言和思維就令人驚奇。孩子的創新意識、學習欲望、生命發展三者之間是緊密相聯的。在相互信任的氛圍中,學生會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新潛能。
3、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發展。對于學生的發現,我們有些教師常常不以為然,不置可否。我們常常看到這種現象:教師置學生的質疑于不顧,仍按自己的設計組織教學。這種不尊重學生的發現、不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硬拉著學生"跟我學"的做法,導致學生失去了創新的欲望和學習的需求,創新精神被扼止于萌動之中,出現學生"高分低能"、"越學越沒靈氣"的不良后果。所以,我們教師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發現,滿足學生創新學習的需求,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發揮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展。如:我在教學《司馬光砸缸》一課時,引導學生探究當孩子掉進水缸爬不出來,情勢十分危急時,司馬光除了用砸缸的辦法救伙伴以外,還可以有哪些辦法使孩子獲救?于是乎,學生想出眾多的辦法與司馬光的辦法相比較、選擇。經過討論探究,學生就會自然明白,在當時的特定形勢下,只有司馬光的辦法才是最佳的。
四、培養思維功能
小學語文科在發展學生思維中的特殊作用,有的地方體現的比較明顯,如《司馬光》中的逆向思維,《稱象》中的求異思維,《思忌賽馬》中的變異性思維等;有的地方則體現的不是很明顯,這就需要教師去挖掘。如《小山羊》一課,看似很平常,但教師在指導學生學完全文之后,可以通過啟迪:“小山羊還可以和誰交朋友?請大家都來當個小作家、小畫家,給課文和插圖續幾個片斷怎么樣?”再如,《比尾巴》一課,教師也可以啟迪學生,依據自己熟悉的動物尾巴的特點,對課文進行改編。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續編故事、改寫課文中得到訓練。
總之,在小學語文創新教育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點撥,能充分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潛能,使他們身心和心智全面發展,知識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成為新時代需要的創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