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艷華
摘 要:在課堂中學生的靈感和老師能否進行心靈的碰撞,在于教師能否充當好“憤憤悱悱”的角色,而這一角色的奠基是需要扎實的知識功底和不斷更新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歡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憤悱悱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252-01
“歡動”一詞你是如何理解的呢?你可以隨意想象……
那么,如果在“樹葉隨風歡動”一句中你又是如何理解呢?顯而易見“歡動”在本句中有兩層含義:形是指樹葉隨風舞動;而意則指人物心情歡快。這一詞用在此處可以說非常貼切,用的恰到好處。可你能想象這一詞卻出自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之手嗎?
這是一節作文評優課上發生的事情,那天的課題是改寫《舟夜書所見》,教師引導孩子們先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然后體會作者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最后進行改寫練習。因為是三年級孩子剛剛接觸改寫,所以老師非常耐心地一句一句進行輔導,孩子們學得也很投入,接下來孩子們開始動筆改寫練習,然后是范文朗讀,孩子們積極踴躍的要求發言,一個、兩個讀完了,與老師先前的指導很吻合,老師也隨時進行了指導和評價。
這時第三名同學站起來讀道:“風吹動樹葉,樹葉隨風歡動……。”老師立刻發現這一個詞,他追問道:“孩子,你剛才讀了一個詞,樹葉隨風……老師沒聽清,你再讀一遍。”
孩子大聲說:“是歡動。”
老師撓撓頭,想一想說:“是不是這個詞?”他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吹動”。
孩子看看黑板說:“老師,不是。我寫的就是歡動。”
老師歪歪頭,想想說:“你在哪看到過這個詞嗎?”“沒有,我自己想的。”孩子自信地回答。
老師想了想又說:“這個詞我們課下再討論吧。”
聽到此處我不禁嘩然,這就結束了嗎?多好的孩子創造了多好的一個詞,而老師卻在此處將孩子即將張開的翅膀收攏回來。在我們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程教學環境中,孩子的思想閃光點并沒有得到重視,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次聽課結束后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思考:
教學是經過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從流暢到停滯再到流暢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一位外國同行說:“如果學生不亂,要先有本事讓他們亂起來,然后又有本事讓他們不亂”。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中外說法雖異,道理卻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由“不亂”到“亂”再到“不亂”,充當了創設這個“憤憤悱悱”的角色。
在上面這一節課中教師致力于課堂教學表面的“平易,流暢”遇到問題繞彎走,不能帶領學生通過一系列正確、有效的教學活動找出“背后”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讀閱有關書籍,我認為教師要充當好創設這個“憤憤悱悱”的角色[3],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要有扎實的知識功底。教師要很好的處理這些課堂中的意外情況,必須具備扎實的知識,才能應對。最好能做到“四結合,一把握”,即專博結合、文理結合、中外結合、古今結合,把握當代學生的心態。惟有如此,老師才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對意外回答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采取恰當的措施,盡快使課堂朝向有利于教學的方向發展。況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時刻保持充足的“源頭活水”,有一句話“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應當是自來水”,更形象的說明了老師應當具有扎實的鮮活的知識[4]。
第二,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是行動的前提。現在,我國的教育已經駛上了素質教育的“高速公路”,素質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使每個學生的素質都得到相應的提高。由于學生的經歷不同,思想狀況不同,學習的基礎不同,課堂中的發言也不會相同,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合格的教師就應該具有先進的教育觀念,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接納他們的聲音。像上面一節課教師就完全可以借“歡動”一詞讓那個孩子說一說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讓同學說一說他們的看法,最后在進行總結:“歡動這個詞很好,它不僅表示樹葉的動作還表示出作者的心情是歡快的。而在本首詩中作者寫下的是思鄉之情應該有淡淡的哀傷,所以本詞用在這不好,我們共同想一想可以用什么詞來代替它呢?”這樣既順著孩子的思路展開教學,又很自然的為孩子解決了難題。
新課程要求我們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環境,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教學環境。而接納學生的感受和聲音,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具體表現[7]。改革后的課程為學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教師面對“眾說紛紜”,如何進行應對,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海平,萬小梅.面向知識經濟的科學領導思維:創新思維[A];新世紀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1999年年會暨“政府管理與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
[2] 丁桂英.小學作文教學中的”真”與”假”[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
[3] 王 麗.解放思想 更新觀念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A];高舉旗幟 繼往開來——吉林省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二十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8.
[4] 滕 炎.讓學生由衷地說:語文課,我愛你——淺論受學生歡迎的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
[5] 張洪峰.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師的課堂角色定位淺析[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5.
[6] 安國星.新課程下構建語文生態課堂的嘗試與思考——也談“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J].河北教育,2005:18.
[7] 李仁瓊,鐘富彬.探尋語文教學本真,促進教師自我反思提高[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