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顯濤
摘 要: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創新型學習,充分發掘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創新型學習中的功能和作用。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274-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認識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實采取措施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通過多年的化學教學,我想談談在初三化學教學中加強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一、積極創造條件,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如何激發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并使這種“短暫”的興趣能夠穩定地保持并得以發展,從而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在教學中主要抓了以下三點:
1、注重演示實驗
在課堂教學中,演示實驗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新大綱規定的31項演示實驗內容,在各章節中共安排了85個課堂演示實驗。對這些演示實驗,我全部安排在45分鐘課堂教學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規范、實驗現象明顯、分析表述準確簡練。對部分演示實驗裝置或實驗操作還作了適當的補充和改進,以增強實驗效果。如,在分子這一節的教學中,補充了氨的揮發、碘在酒精中擴散的實驗,加深了學生對分子運動的感性認識;在燃燒和緩慢氧化的教學中,對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進行改進,向燒杯的熱水中緩緩通入O2,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O2接觸后,也開始燃燒,產生火光。演示結束后,我請學生思考3個問題:(1)為什么銅片上的白磷能燃燒,紅磷不能燃燒?(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燃燒?(3)紅磷能不能燃燒?接著再補充演示紅磷燃燒的實驗,將少量紅磷放在鐵紗網上,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請學生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最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出燃燒的條件。學生反映,這樣學既能理解,又記得牢。
2、從生活中的小實驗入手
當我第一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并與課本第5頁習題3配合作為家庭作業時,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學生開始產生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里動手做了這個實驗,有的成功了,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七嘴八舌詢問老師,經過簡要解釋和指導后,有的同學回家又重復做了這個實驗,一旦做成功了,其興奮之情自不必說,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出來了。家庭小實驗的開發,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們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體現實驗活動情境
實驗能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科學的發現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創設實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與實踐”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氧氣和氫氣的制取裝置,得出設計氣體制取裝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據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由學生自主設計并裝配一套滿意的裝置,組裝完畢后,再由各組骨干同學作介紹其裝置的優點,最后由全班學生作出評價。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積極性。 在學生這些自主探究過程中,要經常提出一些能激發學生創造欲望和創造興趣的問題,盡量給學生多一些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手腦并用的活動中迸發出創造的火花來。
三、適當增加規律實驗 提高學生探究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適當補充一些實驗,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提高實驗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與金屬氧化物反應”這一環節教學中,可以補充由學生分組做氧化銅與稀鹽酸、稀硫酸反應的實驗,原料易得,實驗易做,并且現象明顯。通過這個實驗和鐵繡的主要成分氧化鐵與稀鹽酸、稀硫酸的反應實驗,更能使學生理解能與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的規律,便于學生得到和掌握規律。這樣既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所學知識更系統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四、恰當改進實驗方案 豐富學生實驗情感
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戴安邦說過,實驗室是培養全面化學人才的最好場所。由此,化學實驗在化學探究和學習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開發化學實驗在化學探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意義極大。新課程新理念也認為,要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悟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用5%的過氧化氫溶液加熱分解放出氧氣”實驗中,可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檢驗,會觀察到小木條復燃的現象。然而我們的實驗卻不能觀察到這樣的現象,看不到火星變旺,而發現會熄滅。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過氧化氫溶液濃度引起的,還是由于分解產物中有大量水蒸氣造成的呢?讓學生分組去探究。一組可試驗10%、15%、20%等多種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一組可加長導管,待生成的水蒸氣冷卻后,再用帶火星的小木條去測試。結果發現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導學生去改進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過氧化氫溶液,加熱溫度不要太高,盡量減少水分蒸發,有大量氣泡冒出時,把帶火星的小木條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氣體通過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帶火星的小木條去檢驗。
總之,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應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創新型學習,充分發掘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創新型學習中的功能和作用。讓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主動創新型學習轉變的有效途徑,是化學實驗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