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群培
摘 要:特殊教育也是基礎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特殊學生的德育教學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教育。在德育教學中,特殊教育學校更要重視對這些特殊群體的心理教育。特殊學生各種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都與德育、心理素質的發展水平有密切的聯系。了解和掌握特殊學生的心理,及時發現特殊學生的心理異常現象,并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我們有的放矢地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從而培養他們的心理,達到德育與心理同時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特殊教育;德育與心理;教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4-309-01
一、加強德育工作時,必須重視心理教育
特殊教育學校在整個的教學方向上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而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便是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只有學生的心理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從而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讓這些特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環境來適應社會的發展。心理教育主要方式可以包括:①根據學生們的特點開展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讓學生掌握和理解道德觀念,根據他們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習的興趣,喚醒他們的情感,發展他們的個性,鍛煉他們的意志,以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②動員學校、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齊抓共管,使各種渠道都發揮作用,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質培養的合力,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或是社會對特殊學生的教育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家庭應該密切配合學校,利用身邊良好的社會環境抓好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教育,讓學生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質的人才。
二、完善校園管理制度,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
特殊教育學校健全的校園管理制度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礎,特殊教育學校必須堅持進行日常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常規制度是一套系統的行為規則,它確定著對學生行為活動規范的方式和標準。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共同的理想目標,這些都會使特殊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催人積極奮進,對特殊學生來說,影響最直接、最經常的是學校班級以及與他們交往密切的老師和朝夕相處的同學。為此,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原則,積極創建團結協作、互助友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通過各種激勵性的活動,努力營造校園文明氛圍,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集體規范的認同效應、校容校貌的陶冶效應、人際關系的凝聚效應和良好校風的導向效應。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觀念,才能達到更高的德育境界。
三、具體分析,對學生進行分別培養
同樣是特殊學生,卻具有不同的特點,比如年齡大小,身體狀況和不同的生長環境,因此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通過對特殊學生的具體分析,按照年齡大概把學生分成幾個階段,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培養。比如低年級學生由于自身缺陷等諸多原因,被家長溺愛,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好的習慣和態度。所以在低年級的教育中,教師們應積極引導學生們的獨立意識和團結意識,促進學生之間的交往,讓學生們懂得理解別人的感受,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形成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使低年級學生一開始就能融入集體,形成良好的心理方向。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要積極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讓他們在學習中不斷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改善自己,克服心理的自卑感。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多開展一些能通過學生們的努力而完成的活動,以這樣的方式來增強高年級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他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作為特殊學生不但要克服身體健康上的障礙,更要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下打拼屬于自己的未來,就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艱辛,所以,在這一時期,教師們要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意志品質,有理想有追求有目標地發展個人的素質,為適應社會而做出更多的努力。
四、構建溝通橋梁,融入社會大家庭
特殊學生比正常的學生更需要心靈和思想上的溝通,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也更需要我們關注。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我們更要關注他們、了解他們,細心發現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疏導和糾正。特殊學校教室要掌握大量的心理保健知識,根據心理教育的原則,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加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排除他們心理上的苦惱,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緊張和焦慮,避免他們可能產生的挫折感,關注他們的心理需要,使他們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讓他們融入文明的社會大家庭中。通過豐富的活動讓特殊學生更多地接觸正常的學生,構建起他們之間溝通的橋梁,讓特殊學生覺得他們生活在一個正常的生活環境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更有利于培養特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態度,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
總之,在德育教育的路途上,教育者們要重視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養心理健康的特殊學生作為教學目標,把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為追求,不斷探索特殊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新方法與新途徑,為特殊學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 劉電芝,《教育與心理研究方法》,西南師范大學出,1997
[3] 葉一舵,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關系[J],廣西社會科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