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智能汽車,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將互聯網體驗引入車內。有了3G網絡,可以發微博、看小說,實現智能出行。所以,車聯網并不是什么新技術。
但目前車聯網最大的一個誤區是以車為核心,而不是以人為核心。
幾年前,中國政府曾經想出錢扶植或建立自己的車聯網產業,但發現,全國并沒有一個成熟的項目,更遑論商業模式。
現在,每個車企都很重視數據,但是他們關注的數據很多是以車為核心的。所以你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比如,車企會花5至7年時間拼命來優化一輛車的風阻系數、降低油耗。但對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卻并不了解——他們反而更愛買SUV了。
如何做到以人為核心?
所有的數據完全為人服務,并能及時更新、同步和分享。這是移動互聯網和傳統互聯網的不同。
傳統互聯網解決的是互聯網之前那一代人的需求,傳遞的信息是單向的:單向接收,單向發送。但移動互聯網則在交互和更新之外,加了兩個環節:同步和分享。
談到四屏合一時——家庭、辦公場所、出行和車內的四塊屏(或許它們是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車載系統),四塊屏的數據,需要以人為核心,完成更新、同步、分享等功能。
目前,人的整塊時間就是發生在家庭、辦公、出行上。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只有駕車這段時間是沒有互聯網的“信息孤島”。由于城市化、交通擁堵等問題,這段時間變得越來越長。
從技術層面來講,要進入每個場景是需要具備一定充要條件的。首先是因為操作系統,而且是能滿足多任務處理和圖像化需求的操作系統;第二就是網絡接入模式。寬帶和Wi-Fi的普及;第三就是要有好的交互手段。這三種條件齊備后,借助平臺能嫁接各種技術。
現在,攻占汽車這一領域的時機已經成熟。
安卓已出到4.0版,功能體驗都很完備,整個產業鏈條也已打通。從開放性和未來潛能來說,對于車載系統來說,安卓是最好的操作系統。另外,要有適合車里使用的上網手段。現在中國3G,甚至4G的條件也均具備。
交互手段方面,車里不能用鍵盤,觸摸屏是對的,但仿照鍵盤做觸摸則是不對的——除了安全不能保證外,搜索也不便利。車里的交互手段,必須要學習門檻低、成本低,但精確度高。比較之下,就是語音的方式。語音對任何用戶來說學習成本為零。
系統對語意的理解,目的是要解決問題。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做到聽清楚不是問題,但是聽懂就要看各家的功夫了。此外,交互是不是流暢,是命令式還是自然對話式,都有待改進,語音對話當然越自然越好。在聽清、聽懂之后,能不能執行一步到位,也有技術含量。語音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
包括智歌在內的很多車載系統,都是從娛樂功能切入車這個場景的。但是,除了娛樂之外,車載智能系統還有很多實用的功能和關乎安全的功能。這兩個功能是智能手機無法完成的。
比如油耗,用戶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油耗。但是,如果有可以支持數據雙向分享的平臺,再連接汽車的OBD接口,是可以分析出真實油耗數據的,而且可以改善自己的駕駛習慣。
現在作為很多車企增值服務的一鍵SOS功能,我認為大多都不會成功。要么因為服務不好用而形同虛設,要么就是因為太好用,讓服務壓力增大而減弱服務效果。有了OBD平臺,完全可以取代一鍵SOS。只要用戶上路前選擇同意監測速度,一旦短時間內位移為零,那么服務器就會自動向你發送圖案,看你是否能畫出相同的圖案。如果一分鐘內沒有反應,就自動把你的經緯坐標發送給呼叫中心、拖車和急救中心。
互聯網真正商業模式的精髓是可以選擇以人為中心。只要服務有價值就可以收費,關鍵是怎么收:服務費和定制都是途徑。互聯網進入車內,不是告訴車企要顛覆你,而是說這個錢怎么收,用戶才會交。
我們看到同一車企出的不同檔次的車型,頂配會帶有記憶功能座椅,而低配則沒有,需要手動調節。在互聯網的領域里,這是不對的。車可以分等級,而人的體驗是不能分等級的。
你看具有硅谷基因的Tesla,解決方法就是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帳號,用戶輸入自己的帳號,就會有自己的定制設置。這完全不需多少成本的。
所以,現在智能汽車的問題,不是爭論讓科技或互聯網占主導,還是讓汽車占主導的問題,而是大家能不能達成以人為核心的共識。
現在,已有包括中國在內的車企在調整思路。
中國智能汽車的發展,在車的技術層面上,還看不到可以大幅度地趕上國外品牌的跡象。但這同時帶來了機遇。
大多數用戶買車,其實并不是對車有極致的要求,很多人只是因為某些亮點才被吸引過去。智能車載設備做好了,就會是個巨大亮點。
現在,很多出自于中國的汽車品牌,比如中國汽車界的”四小龍“吉利、奇瑞、比亞迪、長城,它們在智能車載系統的某些方面是很有特色的,而且非常努力。中國車企的優勢是,中國市場有很多本地化需求和全球市場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數據源和使用習慣。
所以,中國在智能汽車領域有著巨大的機會—就看哪個車企醒悟得早,調整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