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亮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拿到一筆投資被認為是創業成功的標志。“錢越多越成功”成了一種彌漫在我身邊的“霧霾”:在各種場合下,“你們拿到投資了嗎?”通常是一段聊天的開場白,而我也總是重復那句話:“呵呵,還沒呢。”
從2012年6月麥開第一款產品上市那天起,我就沒有停止過與各路投資人“相親”。到目前為止,已經歷近百次。彼此用曖昧的眼光打量對方,盤問身世、背景,了解價值觀甚至人生計劃,盡力在這簡短的約會中尋找哪怕一絲“在一起”的可能。
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融資到底對智能硬件這個行業有怎樣的意義?
我認為,對硬件創業而言,融資雖然有其重要性,但不是團隊早期發展的必要條件。
硬件項目與互聯網項目有非常大的差別,因為硬件本身就具備創造收入的可能。淘寶、眾籌這些開放平臺,可以在早期為團隊帶來不錯的銷售收入和利潤。
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現在智能硬件其實并不難賣。不錯的產品,容易獲得媒體的關注和曝光,也容易借助微信、微博獲得傳播,借助淘寶作發售渠道。一個月做到100萬以上的銷售收入并不困難。如果毛利率按30%計算,月毛利潤可達30萬以上——這至少相當于獲得了一年360萬以上的投資。
此外,如果我們與工廠是月結,那么在30萬利潤之外,每個月還有100萬以上的正現金流,這足以支持創業團隊早期發展。
以麥開的經歷來看,50萬自有起步資金,先后開發了4款產品,目前有1000多萬銷售收入,團隊從3個人慢慢發展到20多個人。這期間,并沒有依賴融資。
硬件項目如果將注意力過度放在融資上,非常容易分散自己對產品和銷售的注意力,因為獲得融資的這個過程本身就非常耗時耗力。不要把融資當成目標,不管是融還是不融,硬件創業者都更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產品和銷售上。
資本有毒,尤其在你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
我見過一個硬件團隊在拿到千萬元投資后,團隊從幾個人迅速“壯大”到60多個人。與此伴隨的是團隊效率日漸低下,團隊文化被快速稀釋,但管理并沒有跟上,導致很多問題暴露出來。
在推廣上盲目燒錢是一個典型錯誤:30多萬的推廣費只換來不到1000的UV和20幾個訂單。這與業務能力無關,完全是看待資本的心態有問題。
不過,雖然我一直對融資保持謹慎,但謹慎并不等于消極。與好的投資人溝通,的能夠給你帶來一些新思路。去年4月,麥開暫停了智能手環的開發,就是源于一次與投資人的聊天。現在看來,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
在不斷與項目溝通來了解行業的過程中,我認為,投資方也應做出相應調整,盡快形成自己的判斷。
例如,幾乎所有投資人都不會主動詢問供應鏈模式。對硬件項目來說,供應鏈模式是一個公司業務模式的核心,會影響整個公司的現金流、產品品質、資金使用效率等很多方面。
另外,大部分投資人也不會主動詢問你的渠道模式,而這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上述問題,或許與一個公司能否爆炸式發展、資本能否快速退出獲得收益,關系不大,但它們的確是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的基礎,都應該是投資方注入資金前,要摸清的問題。
今年,數量可觀的投資機構都在尋覓智能硬件項目,可以想象有很多團隊會如愿獲得投資。這對整個行業而言肯定是好事。
但也要提防資本對智能硬件項目的盲目跟隨甚至過度捧殺——比拼融(投)資能力而非產品和業務本身,無論對投資方還是創業者而言,都是不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