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強 鐘名揚 陳天宇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 100192)
大學生網絡生活特征研究現狀及建議
王繼強 鐘名揚 陳天宇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 100192)
隨著科技的進步,各類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越來越成為民眾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讓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大學生群體作為青年人中素質高、學習能力強的一個優秀群體,他們在網絡生活中的表現一直是高校工作者密切關注的一個課題。本文對前期有關大學生網絡生活特征和對策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并就下一步研究的深入及工作的開展提出了建議。
大學生 網絡生活 特征研究
根據第35次CNNIC報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14年,中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達26.1小時,較2013年底增加了1.1個小時。隨著各類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互聯網越來越成為網民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并且,學歷程度越高的網民對互聯網的依賴比例越大。大學本科及以上的網民中這一比例達到63.9%[1]。大學生憑著他們的活躍思維,強大的接受能力,成為互聯網的重要參與者。網絡生活狀態已經成為影響在校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因素。
1.大學生網絡生活的特征
多數研究者從問卷調查的定量分析角度出發,發現目前大學生網絡生活的特征主要有:
(1)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相當普遍[2]。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社會網絡化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上網的主要活動集中在交友聊天、查找資料、收發郵件、瀏覽新聞、娛樂消遣和就業求職等。學生的生活已經從現實世界延伸到網絡空間,網上生活成為大學生的業余生活的重要部分,網絡行為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現實行為模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大學生使用網絡信息的目的多元化[3]。使用網絡信息的目的性不僅制約學生的網絡行為,而且對于他們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都有導向作用。不同層次的學生群體使用網絡信息的目的各異,導致校院生活中的各種亞文化圈。
(3)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利用率大,但是辨識能力有待提高。網絡空間的開放性決定了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大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對于網上復雜的信息并不具備理性的分析能力,網絡信息素養亟待提高。
(4)大學生掌握網絡學習能力強但自控能力較弱。因為在中學時期甚至在小學已經接觸過網絡,所以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能很快地利用網絡資源接觸新鮮事物。對于大多數在校大學生來說,互聯網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據的地位日益增加。并且在互聯網的互通的世界里內容豐富多樣,學生可以在網絡中獲取各種信息,但是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有良好的自制能力。
(5)大學生群體出現由于上網過度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據調查顯示,由于上網過度,部分學生有睡眠障礙,食欲下降,思維遲緩,社會活動減少,甚至有自殺意念,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2.大學生網絡生活中所產生的問題
(1)網絡成癮問題[4]。有部分大學生過于依賴網絡,甚至沉迷網絡中,主要是沉迷于網絡游戲,色情信息,網絡賭博,玄幻小說等內容。過于沉迷網絡不僅影響身心發展,更會影響大學生的個人未來發展。
(2)網絡道德失范問題[5]。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因此,謊言、言語暴力、反動言論、作弊、抄襲、侵權等不當行為,甚至犯罪行為都有發生。
(3)網絡安全問題。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使得各種不安全因素層出不窮,個人信息泄露,黑客攻擊,網絡消費等安全問題日益影響大學生的網絡生活。
(4)網絡心理健康問題。由于過于依賴網絡而導致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某些大學生上網后行為不能控制,或通過上網逃避現實,并經常出現焦慮、憂郁、人際關系冷淡、情緒波動、煩躁不安等現象,嚴重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3.針對大學生網絡生活問題的對策
(1)變革高校德育工作方式。打破過去那種封閉、被動、和信息滯后的德育環境,利用網絡技術打造出一種開放式、能動式、教育資源豐富的德育空間。新的德育環境有助于強化學生的開放觀念、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這一切都為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堅實的基礎。
(2)加強大學生德育工作[6]。網絡社會是一個無中心的資源共享體,各種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其中,在社會輿論、風俗習慣無法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則很可能會放縱自己,偏離道德的軌道,因此,養成學生的道德自律,明白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是網絡道德教育的核心問題。
(3)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現代大學生需要具有一種新的文明素養即網絡文化信息素養,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需要。而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學生不僅要區分其正確與錯誤、有用與無用,提高自身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而且要學會篩選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善于運用科學信息,使自己不僅成為計算機網絡的使用者,更成為網絡文化的創造者和建設者。
(4)重視校園文化建設[7]。由網絡引發的學生心理問題,如上網成癮、網絡孤獨癥等都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高校要開展以網絡活動為主體的第二課堂活動,比如開展正確認識網絡空間的講座或討論,舉辦計算機技能比賽等活動。同時多組織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引導學生發展多方面興趣,改變單一的課外生活方式,使課外活動對不同類型、性格的學生都有吸引力。
(5)加速數字化校園建設[8]。要進一步提高校園網絡基礎設施的水平,加強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高校應加快網絡建設步伐,統一安排,擴大開放度。
綜合分析對大學生網絡生活的影響因素可劃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從外因看,由于網絡基礎設施加強、網絡技術發展、上網費用降低及智能手機等上網設備的普及等因素導致大學生處在互聯網世界的包裹中。唾手可及的上網體驗,使大學生的網絡生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并且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這種外部的影響力一直在擴大,而不是減弱。從內因看,由于大學生信息獲取的需要,交友的需要,購物的需要,求職的需要等有賴網絡實現,并且現實情況是借助網絡能得以快速實現,因此網絡生活已經和大學生的現實生活融為一體,網絡生活是大學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無法割裂。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顯示,2014年,有54.5%的網民表示對互聯網信任,相比2007年的35.1%,網民對互聯網的信任度有較大幅度的提高。2014年,有60.0%的網民對于在互聯網上分享行為持積極態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13.0%,比較愿意的占47.0%。有43.8%的網民表示喜歡在互聯網上發表評論,其中非常喜歡的占6.7%,比較喜歡的占37.1%。與其他群體相比,青少年群體的網絡輿論表達意愿更強烈,尤其是10至19歲網民網上發言積極性最高,占50.2%;其次是20至29歲的網民群體,占46.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青年群體網上生活的內容不斷豐富,并且網民群體內部和群體間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青年群體網上言論等行為的后續影響問題值得高校工作者深入研究。
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特別是發表言論的重要場所,大學生群體當然不會置身事外。借助網絡空間,網民在信息和資源方面互惠分享,成本低,創造了新的價值。由此可見,網絡空間“新公共領域”的特征在不斷提升青年群體,包括大學生群體的參與話題討論熱情,大學生群體網絡參政議政,通過互聯網通道評論時事、反映民生、建言獻策逐漸成為常態。與此同時,網絡空間的虛擬與現實混淆、言論的群體極化效應等也會對大學生的社會認知產生一定影響。高校工作者一定要努力擴大青年大學生們的網絡生活空間的影響力,加強輿論引導,對時事、民生問題和群體話題要及時發聲,正確引導,培養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理性表達意見的意識和能力。
邁克爾認為:“青年文化的真相是青年把他們關于工作、家庭和未來方面的問題移植到自由時間中了。”大學生網絡生活就是他們自由時間應用的主要場所。隨著通信技術4G時代的到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通信的資費將進一步降低,大學生使用移動網絡的門檻大幅降低,網絡生活的便利性大幅提升,隨之而來的將是大學生在網時長拉長,網絡生活狀態將更持久。廣大高等院校的工作者面對這個課題一定要提前謀劃,做好準備,努力幫助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提高適應性,收獲網絡時代帶來的紅利,盡量減少網絡時代負面產品的影響。
1.高校有關職能部門和學工隊伍要形成工作合力,認真研究新形勢下大學生網絡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應該做好大學生網絡生活中思政工作的頂層設計工作,建立并形成自己的校園網絡生活圈、文化圈。例如開辟網上的學業服務工作平臺、就業服務工作平臺、心理咨詢服務工作平臺,等等,讓廣大學生享受學校網絡生活圈建設的紅利,而不是像沒頭蒼蠅一樣在網絡的海洋里隨波逐流。
2.大學校園文化活動建設要全面進入網絡化時代,豐富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的元素和載體,讓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找到自己的網絡平臺載體,不能校園文化生活和校園網絡生活兩張皮,要全面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園文化活動要做到在校園網絡生活中的全覆蓋,然后不斷提升吸引力,為大學生建立網絡生活家園。
3.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的深入研究,并不斷細化研究方向,多支持實踐類網絡服務平臺的建設。高校應該做好大學生網絡生活的教育引導工作,提升在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影響力,貼近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提供網絡生活平臺。例如新時期如何運營管理好自有的微信公眾平臺,怎么擴大覆蓋面,如何提升影響力?大學生網上生活的行為失范問題如何解決?如何與社會網絡平臺實現差異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網絡服務平臺的建設盡快占領陣地,不斷提升工作的覆蓋面和平臺的吸引力。
4.相信學生骨干,依靠學生骨干,不斷創新高校網絡工作平臺工作機制。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主體是大學生,發揮好學生骨干的作用對提升學校網絡生活平臺的質量具有關鍵作用。要把學生骨干培養成為學校各類網絡平臺的“店長”。校級平臺有校級“店長”,二級單位和部門有二級平臺的“店長”,到了班級層面還有班級“店長”。通過“店長”梯隊建設,不斷提升大學生網上平臺主人翁意識。學校的“店長”隊伍建設好,培養好,才能實現學校網絡生活平臺的不斷升級換代,永葆青春活力。
綜上所述,隨著移動網絡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網絡生活所占的比重會不斷提升,各高校在新形勢下一定要未雨綢繆,多做研究多做嘗試,主動承擔大學生網絡生活家園的建設重任。在今后的工作中,高校工作者們應該更注重貼近學生,吸引學生,服務學生,努力建設當代大學生喜愛的網上生活家園,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適應時代需求的服務。
[1]第35次CNNIC報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2015)[EB/OL].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
[2]王莉,姜忠莉.大學生網絡生活的調查與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3(5).
[3]危紅.90后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及特點規律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4(7).
[4]王軍.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及特點規律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11).
[5]蔡艷麗.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調查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4(7).
[6]周洪亮,史甲慶.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調查與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
[7]周印.當代大學生網絡生活狀況及其對策[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30(4).
[8]傅俊衛.網絡文化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教育探索,2011(3).
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學2014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