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虹
(太倉市城廂鎮第四小學,江蘇 太倉 215400)
小學研究性學習與鄉土德育教育有機整合的策略
秦建虹
(太倉市城廂鎮第四小學,江蘇 太倉 215400)
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潮流,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自主探究。在研究性學習中,讓學生自己調查發現問題、確定研究課題,通過動腦、動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小學研究性學習 鄉土德育教育 有機整合
各校都能依托地域德育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具有本土特色、貼近學生生活的鄉土德育資源開展德育教育。但是同時發現,許多學校在開展鄉土德育教育時還是單向性的,由學校、教師挖掘本地德育資源,再組織學生學習。雖然挖掘并合理配置鄉土德育資源,發揮鄉土德育資源在學生德育中的功效,使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由固定時空、單一渠道向立體化轉化、全方位形成教育合力,但是在鄉土德育教育中未能很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
當下,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潮流,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就是學習者自主探究。在研究性學習中,讓學生調查發現問題、確定研究課題,通過動腦、動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但是,在研究性學習指導實踐中很多老師僅僅為培養學生能力而指導,缺乏與其他課程的整合,可以與德育、語文、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整合。
1.尋訪家鄉鄉土德育資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確立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充分保障了學習者自主選擇的權利。研究性學習不但賦予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的權利,而且使學生成為某一研究性學習課題的提出者與實施者,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從而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歷史悠久的太倉是江南絲竹發源地、牛郎織女降生地、鄭和航海起錨地、婁東畫派發祥地,根據太倉這一獨特的地域文化,組織學生開展以“尋訪家鄉鄉土德育資源”為系列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分組走進社區、走訪太倉名人、查閱太倉志、上網,使得“婁東畫派”、“麥秸工藝”、“鄭和遠航”、“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太倉肉松”等體現太倉特色的德育教育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2.研究家鄉鄉土德育資源,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1)培養自主選題能力
如從對“婁東畫派”的研究性學習開始,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選題能力,讓學生掌握產生問題的方法,學會思考問題。我們從學校所在區域的西廬園談起,從對西廬園的印象談到大家對西廬園的了解,引出曾在中國畫壇有深遠影響的婁東畫派。在課堂上一是讓學生講講自己認為需要了解的內容:①西廬是什么時候建造的?②西廬園古代的模樣?③西廬園的主人是誰?④西廬主人是怎樣的人?⑤為什么這個地方稱為西廬園……二是在矛盾和爭議中尋找問題,在“婁東畫派”研究課題的選擇過程中,通過指導,初步感知西廬園的主人與在全國有影響的太倉的婁東畫派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然而婁東畫派的“王畫”在新文化運動中又遭到批判,引導選擇值得探究的問題:①婁東畫派是什么時候興起的?西廬園的主人在婁東畫派中的作用?②婁東畫派的發展?③婁東畫派中有哪些畫家?④婁東畫派對中國畫壇有什么樣的影響……通過選題的指導,學生逐步明確研究性學習的研究內容來自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善于發現和探究問題。
(2)培養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研究性學習過程圍繞著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其中在一個開放性環境中學生自主、主動收集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是關鍵。在“婁東畫派”研究過程中,學生通過到西廬園周邊問一些老爺爺或老奶奶;利用網絡上網查找資料;走訪太倉文化名人;到太倉藝術館、書店查找王時敏、婁東畫派的資料,逐步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通過編寫以“西廬”為題的小報;以電腦編制“走近西廬老人,感受婁東畫派”為題的專輯;講述西廬老人和婁東畫派其他幾位主要畫家的故事;以 “我心目中的西廬文化”為題目的西廬文化研究后記等研究成果展示,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3)學會溝通與合作
人們合作探索才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樂于合作、善于合作是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并不多,且較多停留在口頭引導鼓勵的層面。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
(4)整合運用相關知識
小學生學科知識的積累,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在“鄭和遠航”研究過程中,讓學生與五年級語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通過掌握的美術繪畫技能畫鄭和寶船,運用信息技術查找鄭和歷史知識等。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把各方面的知識調動起來,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各科知識的價值。
3.展現家鄉鄉土德育資源,提升展示研究性學習成果的能力。
例如有老師在組織開展以“鄭和遠航”為內容的研究性學習后進行“穿越明朝看鄭和遠航”研究成果展示,就以組織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學生在匯報“我們的穿越經歷”這一板塊中,通過小組多幕劇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原因;“能工巧匠”小組通過“海船發布會”形式介紹鄭和航海中各種船型設計、功能,介紹船隊編排與通訊及造船工廠;還有小組展示《智擒海盜》、《爪哇事件》、《錫蘭戰事》等手繪連環畫;另有小組展示鄭和下西洋中外經濟和文化交流,講述在遠航過程中的經商之道;“電子眼小組”介紹穿越活動的宣傳,展示發行的小報,介紹“婁東大講堂”活動,展示穿越日記,介紹學校主題墻。學生在展示研究性學習成果的過程中,每個小組成員發揮自己的特長,得到鍛煉,提升自己的能力。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杜宇教育就是強化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感悟。開展對鄉土德育校本課程資源研究,使得學校德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更緊密,加強學生對地方文化的關注,加深他們對地方生活環境的感悟,增進學生的家鄉情懷,增強學生的道德使命感、責任感,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融合。
1.在研究過程中感悟。
例如開展“麥秸工藝”研究,正是基于太倉市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家史仁杰先生經過五十多年探索發明并首創“麥秸工藝”。“麥秸工藝”是具有鄉土特色的德育資源,開展“麥秸工藝”研究,體現鄉土德育的現實性、地方性、綜合性和活動性。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組織學生“學習體驗,嘗試麥秸制作”,通過做一做,感受被廢棄的麥秸變成精美工藝品的過程;“走近史仁杰,認識麥秸工藝”,了解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史仁杰在五六十年的時間里為了“麥秸工藝”孜孜以求,充分感受麥秸工藝的精美;“拓展延伸,談論麥秸工藝”,研究性學習中不僅是了解“麥秸工藝”制作,通過學生小組討論,感悟“麥秸工藝”中蘊含的德育思想。如學生在交流中談道:“我們做麥秸畫要用到藝術課上所學的美術繪畫技能,要掌握美術的構圖技能,還要具有勞技課上習得的動手能力,所以我們要學好現在的課程。”“可以將廢棄的東西變成我們有用的東西;作品設計要精致,制作要精美,把一些普通的東西變成精美的工藝品。”“史老師從開始做麥秸畫到現在做成精美的工藝品,在五、六十年的時間里,朝著一個目標不斷努力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人類有著無窮的智慧;我們要學會創新。”“我們要傳承麥秸工藝文化。”……
2.在交流過程中輻射。
例如在開展以“鄭和遠航”為內容的研究性學習后,學生在成果展示時將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進行比較,中國明朝七下西洋的鄭和率領的船隊,曾經完成環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之前7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張豈之主編的 《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歷史元明清卷》提到:鄭和下西洋的結果,打通從中國到非洲的航路,把亞、非的廣大海域聯成一氣,這是地理大發現以前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成就。鄭和是和平的使者,他在下西洋前后二十八年,通過與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把中華民族的物質和文化交流與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人類的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而哥倫布是殖民統治者,他遠航是軍事殖民行動。為懾服海地島上的印第安人,哥倫布進行九個月的征服戰爭。在短短的幾年中,印第安人累世積攢起來的黃金很快被西班牙殖民者榨取一空。哥倫布這類典型的西方航海家具有航海探險家與殖民擴張分子的雙重身份,與提倡和平親善的中國航海家鄭和恰成鮮明對照。學生談感想時講到了民族自豪、愛國情懷,講到了熱愛和平。這樣的思想深深地感染參與研究活動的每一位學生,也使參與觀摩成果展示的學生受到影響。
小學研究性學習與鄉土德育教育的有機整合,既能將鄉土德育教育資源有效開發出來,又能在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使學生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學生深受鄉土德育的熏陶,不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張豈之,主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中國歷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