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琳
當今社會幼兒成為家庭的中心點,一個幼兒對多個家長的比例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然而,因為幼兒被保護得太好、太周到,一些已經不會與外界溝通和與小伙伴交往了,取而代之的是發脾氣、摔東西、使用暴力等一些不良行為。有些家長不急于糾正、不正確面對,選擇逃避等,最終把問題都拋給了教師,特別是幼兒園教師,有的家長甚至會對幼兒說:“你再不聽話,我就讓老師好好管管你!”那么,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該如何對待不善交往的幼兒呢?
一、不善交往的幼兒有哪些類型
1.不會主動交往的幼兒
小A是我們班本學期新來的幼兒,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可是她不太會主動交往。例如,早上入園的時候,別的小朋友熱情地和她打招呼,老師也會熱情地和她打招呼,而她不會主動問好,而是回頭看著媽媽說:“你替我說吧,我不想說。”媽媽批評了她,但效果不好。她的母親在與我的溝通中說:“馬老師,我家孩子為什么不愛說話?每次見到熟人都不吱聲,其實挺想和別人玩的,在家挺愛說的呀!是不是膽子小呀?”我問:“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是不是你們都替她說了?或者你讓孩子按照你的方式說?你說一句她學一句?”她的媽媽點點頭。問題的關鍵就在這里,大人總是把自己認為正確的模式強加給孩子,時間長了幼兒就養成習慣,不會主動說話,甚至覺得家長完全可以代勞。其實,幼兒與我們成年人一樣都是有思想、有判斷力的,他們的想法、做法和語言不一定完全是正確的,但是作為家長和老師,一定要給幼兒表達的空間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可以糾正但不要打斷,更不要代勞。
2.認為使用暴力能解決問題的幼兒
幼兒在家經常看電視、玩電腦,很多家長工作很忙,所以和幼兒的親子時間也就變得很短暫。動畫片在很多時候成為幼兒模仿的樣本。我們班的一些幼兒每天說得最多的就是豬豬俠又把玫瑰公主打敗了、奧特曼又戰勝怪獸了等。有時,他們覺得暴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再加上有一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通過武力和同伴搶東西“勝利”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其實最讓老師頭疼的就是這類家長,他們的暴力觀直接影響了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和他們的想法一樣,還總覺得自己這樣做能得到父母的認可。幼兒園經常會發生幼兒間爭搶東西的事情,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占有欲都很強,所以很容易發生“暴力事件”。作為教師,我們應采用觀察、分析、引導的方法,先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然后站在幼兒的立場分析,之后再進行引導教育,讓幼兒真真正正認識到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這樣才有利于他們改正錯誤。在引導的過程中一定注意要有耐心,因為這種行為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改正也要花很多時間,還要注意循序漸進,不要讓幼兒產生逆反情緒。
二、教師應怎樣引導不善于交往的幼兒
1.教師應發現幼兒的閃光點
教師應尋找幼兒的閃光點,并鼓勵幼兒展示自己,幫助他們提高自信心,在表現自我中感受自己的能力與價值。比如,在元旦晚會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并幫幼兒表演小節目,讓每個幼兒都成為晚會的亮點,逐漸引導幼兒喜歡這種活動,并充分表現自己。
2.家長應帶領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家長應多帶幼兒參加園內外舉行的集體活動,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會相互關愛、相互幫助,體驗互助的幸福與力量。家長應善于發現幼兒的優點,經常鼓勵幼兒,不應責罵幼兒,可以用些小禮品獎勵幼兒成功交往,培養他們與人溝通的習慣。
3.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交流
教師應學會以平等的身份與幼兒交談,成為幼兒的好朋友,進入幼兒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與同伴相處的情況,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并促進其發展。
三、家園配合對幼兒的交往發展很關健
1.及時反饋幼兒在園的變化
家長平時最關心的就是幼兒在園里的一日生活,教師不僅要細心觀察幼兒每天的情緒變化和各方面的進步,而且應把每天發現的不足及時告知家長,通過教師和家長的鼓勵,可以讓幼兒更主動地與他人交流,通過家園共育更好地幫助幼兒進步。
2.共同配合,總結出改善的方法
教師應善于觀察幼兒的需要,家長應給幼兒自由的表達空間,不要對他們的話表現出不滿意和不耐煩,否則會打消幼兒的積極性,使他們下次更不愿意和他人交往。教師和家長應以鼓勵和表揚為主,只要發現了幼兒的進步就要馬上給予肯定,培養幼兒的成就感。在討論幼兒的行為時,應注意幼兒的隱私,對幼兒不好的行為要注意委婉地表達,以引導為主,不要用幼兒接受不了的話語打擊他們的自尊心,切忌在幼兒面前談論別的幼兒哪方面比他強,否則時間久了幼兒會有失落感,不利于進步。
總之,教師細心觀察可以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并結合實際情況與家庭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自信大膽、主動表達的能力,讓幼兒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而且幼兒會將自己的語言智能與人際交往智能發揮得更加出色。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