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美征
學生的成功教育從好習慣開始,作為教師,應致力于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從而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各門學科的基礎,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至關重要的。語文教學應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養成良好的識字、書寫習慣
教師應教學生識字的規律,讓他們掌握識字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自學并掌握字的音形意,并準確運用。漢字的書寫是一門藝術,寫一手好字是基本的素質。由于電腦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更習慣于電腦打字,而忽略了書寫訓練。如今有一些大學生、研究生寫的字還不如小學生,這的確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我們應加強中小學生的寫字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經常強調寫字的姿勢和握筆姿勢,讓學生早日養成良好的識字和寫字習慣,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養成正確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工具書是學習的好幫手,是不會說話的老師,能夠準確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當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借助工具書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重要體現。學生在預習課文或課外閱讀時,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就可以借助《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如今,隨著網絡的普及,學生也可以借助網絡的力量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三、養成預習、質疑問難的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習中非常必要的環節,對課程進行預習可以了解教材內容,思考內容重點,發現學習難點,做好聽課準備。在聽課時,能有的放矢地針對自己的薄弱之處認真聽講,突破重點和難點,有利于接受新知識。預習可以統觀整本教材,瀏覽目錄,對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篇目先進行閱讀;可以是一單元的預習,了解學習重難點;最主要的還是課前預習,為第二天學習掃除閱讀中的障礙,熟悉生字新詞、文章結構和主要內容,進行課后問題的思考以及質疑問難,還要在書中做記號,在本子上留疑惑。
四、養成勤于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是訓練學生思維的一種好方法。通過朗讀,可以把生硬的文字變成有聲有色的畫面,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言表達能力。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背誦古典詩文能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使他們受益終身。
五、讀書看報的習慣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提供適合的課外書目,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大量閱讀和積累。教師可以采用定期開展好書交流會的方式,進行精彩片段的共享,學生通過廣泛的閱讀,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有些人認為讀書就好,學生不用看報紙,其實,學生也應關心國家大事,關心身邊的人和事,這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我們學校每周一上午晨會課的一周播報就是一件有益學生閱讀和身心健康的好事。
六、養成傾聽、交流的習慣
集中注意力聽別人說話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良好習慣,更是一種能力。學會聽課是非常重要的,同樣聽40分鐘課,有的學生效率非常高,有的學生學到的內容甚少。心理學認為,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學會集中注意力地傾聽別人說話是對說話人的一種尊重,在聽的過程中認真思考,隨時準備與對方交流,在這種傾聽與交流中人的思維能得到訓練。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傾聽交流比書面的表達更重要,使用更加頻繁。課程中的口語交際內容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訓練平臺。
七、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廣泛搜集信息的習慣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只要留心身邊事物,一切都能成為筆下習作的素材。學生應養成勤于動筆的習慣,平時應勤于動筆練習,隨身帶一個小本,隨時記下看到的、想到的、聽到的,記下傷心的、快樂的、幸福的、憤怒的事,隨想隨寫,留下生活和學習的痕跡,留下成長的足跡。也許開始時只是只言片語,但是只要堅持,就會有所進步。
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盡早養成好習慣能讓學生一生受益。小學教師應致力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從而挖掘智力潛能,激發學習動力,提高學習效率。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