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佩丹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結合課文和學生實際變革學習方式,強化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學習內容、形式和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能力和個性品質。
一、背景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這是本課表達上的特點。四次對話將陶罐和鐵罐的神態動作描寫得淋漓盡致,鮮明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然而,學生在學習興趣上會顯示出差異:有的喜歡朗讀,有的喜歡數學,有的喜歡表演,有的喜歡體育等,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上不同,因此在課程學習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特長和優勢,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張揚學生的個性。
二、情境描述
1.創設情境,激發參與
課堂伊始,教師首先提議:“我們把這篇課文改成課本劇來表演好嗎?”學生自然興趣盎然,接著教師引出:“要表演課本劇得先有劇本啊。”于是,師生共同討論課本劇格式,讓學生自由讀課文,填上名稱、時間、地點和人物,并在書上找出人物對白的語言等。想要表演好,首先朗讀要有感情,要有感情就得全身心地投入,融入自己的情感,不但字字要入目、入心,而且臉上要有表情,手上要有動作,之后再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在小組內練習,由于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差異,因此學生興趣濃厚,練習相當投入,整節課效果非常好。
2.組織交流,指導參與
在為學生留出充裕練習時間的情況下,教師帶著神秘的語氣問:“哪一組先來匯報?”學生紛紛舉手。教師趁熱打鐵,先請四位同學上臺,一生當陶罐、一生演鐵罐、一生讀旁白、一生當評委,之后再請其他同學當導演顧問、藝術指導、動作設計等,并問學生有哪些建議,旨在進一步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學生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發言,教師適時加以指導。由于演得較好,評得也有趣,教室里不時傳出陣陣笑聲。匯報完,教師請評委發言。教師在肯定學生發言的同時,再請學生示范讀。
三、問題討論
學生集體表演完,教師問:“如果你是國王廚房里的鍋子、勺子、碗等,作為劇中人來勸鐵罐,你會怎么做呢?”小組展開討論,接著學生紛紛走上講臺,自報角色。在表演之前,讓沒輪到上臺的同學把心里的想法告訴上臺的鍋子、勺子、碗等。在演的時候,教師即鐵罐,擺出惱羞成怒的樣子,并反復強調自己比陶罐硬。演出之后,教師讓學生評出突出創意獎、優秀表演獎、最佳臺詞獎等多種獎項,引導學生學會看別人的長處,讓學生感悟做人的道理。由于這種設計尊重了學生的興趣差異,所以學生參與積極、表演投入、語言幽默而機智,學生自然樂于參與討論,并在表演中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四、策略研究
教師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把握教材所體現的人文精神,并在課堂上抓住時機,進行良性的引導,在情感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如果只是停留于文本的表面,這樣的語文在感情的熏陶上是缺失的。
五、案例反思
我認為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語文實踐情境。本節課利用角色效應,采取生活再現、表演展示等多種手段,創設語文實踐情境。比如,學生選擇國王廚房里的鍋子、勺子、碗等角色來規勸鐵罐這一片斷,營造了童話般的氛圍,這樣一來,自然縮短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創新氛圍。
第二,深入挖掘語文實踐資源。在這一案例中,學生分別扮演了評委、顧問、鍋子、勺子等多種角色,與此同時也將提建議、評獎等多種形式融入小組合作與集體交流中,在拓寬語文實踐廣度的同時充分挖掘了資源,營造了創意無限的課堂氛圍。
第三,展開語文實踐過程。培養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只有展開語文實踐過程才能更有效地培養語文實踐能力,這一教學案例以個體自讀演練——小組角色合作——小組匯報交流——師生集體評議為基本環節,充分展示了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展開了語文的實踐過程。
總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