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丹華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對于教師的問題進行了思考、討論,就必然會生成許多教師沒有預設到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最原始的、最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不應該去制止,而應該好好地引導,使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一、如何做好充分的預設
預設并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完成自己的教案就行,這只是教師教學預設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師沒有對文本充分解讀,那么就不敢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發揮。因此,課堂教學的預設必須要充分、有把握,只有這樣,不管學生在課堂上怎么生成,教師都可以掌控這個課堂,從而更好地體現課堂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的理念。語文課堂教學中生成性教學資源方面的預設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1.預設學生情況。教師除了要備自己的教案,還要備學生的“學案”。眾所周知,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都是不同的,比如在我們農村學校,教師布置預習,有些成績好的學生做的預習工作是非常充分的,但是一些成績相對差的、家長不怎么負責任的學生,那預習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句空話了,這就要求教師在了解他們的基礎上,預測可能發生的一些課堂變化,并思考其對策。比如,在教《司馬光》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此時,你就站在水缸邊,會做些什么?對于這個問題,我做了兩個預設:(1)如果學生說:我會搬起石頭迅速地砸缸救人,那我就這樣引導:是呀,文中有個孩子也和你一樣勇敢,然后接著進行下面的教學。(2)如果學生說:我肯定也會像這些小朋友一樣去喊大人……那么我就這樣引導:嗯,你也害怕了,可是文中有個小朋友卻很勇敢,他迅速地搬起了石頭砸缸救人,他就是——司馬光。這種方式在課堂上很常見,也是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點進行充分預設的表現。
2.預設個性解讀。充分的教學預設不是把一堂40分鐘的課塞得滿滿當當,如果把這節課塞得很滿,教師難免會為了完成課堂目標和任務而趕時間,忽視學生的閃光點,影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課堂教學失去應有的生機與活力。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可能會得出許多新穎的個性化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充分的準備來應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也要求教師對文章容易產生個性解讀的部分進行充分預設,為學生留有自主反思的空間,把學習、思考、表達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激情與智慧,挑戰與創新。例如,在教學《扁鵲治病》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發揮想象與蔡桓公對話,教學效果很好。
二、如何處理課堂中的生成
課堂教學是沒有定律的,預設得再充分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如果課堂教學出現了自然的生成,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面對生成,有一個平靜的心態。如果學生的回答超出教師的預設,教師應該感到欣喜,而不是焦急或手足無措。教師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這些生成,從容地指導學生,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如果這時教師方寸大亂,那么接下來的教學預設也就不可能實現了。教師應當將自己與學生放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認真傾聽學生的生成,和學生一起分析這種生成,給予恰當的點撥和指導,而不是居高臨下,對學生的生成指指點點。
2.面對生成,教師要學會重組信息。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他們就會在課堂上生成大量的信息,如何對這些信息進行刪選與重組,這就要看教師的能力了。有些時候,個別學生對于文本會有一種獨特的見解,這時教師不可打壓或否定學生的觀點,而要順應學生的思維走向進行引導。對于那些學生頭腦中即興迸發出來的火花,教師應敏銳捕捉,順水推舟,給以適當的鼓勵;也可以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共同研究。還有一些學生的信息是完全偏離了文本本身意圖的,那么教師就要及時地排除并正確引導,使課堂教學回到有效的軌道上來。課堂需要生成,但是不能為了生成而生成。在語文課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語文,體會語文,從而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其它跟文本無關的生成,無論多么精彩,教師都應該用巧妙的方式將學生的視角引回到文本上來。
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預設,也不能沒有生成。但如果一味地按照教師的預設來進行教學,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就得不到培養。這樣的課堂無論環節多么嚴謹,思路多么清晰,也只是教師自身的精彩表演,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如果一味地追求課堂上的生成,這堂課也許是非常熱鬧,看上去很自由、很自主,但是一堂課下來,學生真正能學到的東西又是什么?所以,無論怎樣的生成,教師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引導作用。科學地預設,巧妙地引導生成,課堂才會精彩無限。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