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玉梅
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的主要特征就是將教學過程轉變為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之一是作業。作業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又能發展學生能力,還是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依據。但那種周而復始、形式單一的作業已變為學生的一種負擔,怎樣才能在不增加課時、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情況下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有效的作業設計是重要保證。
在以人為本的新的數學教育觀下,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革新,然而,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作業又是怎樣的狀態呢?形式單一、陳舊,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內容枯燥乏味,“一刀切”缺少個性化,不同層次的學生做著完全相同的作業,有的吃不飽,有的吃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在作業的設計中沒有充分體現;作業設計目的不明,針對性不強,這種形式單一、機械刻板的作業往往成為阻礙學生發展的屏障。
讓我們先來看幾個鏡頭:
鏡頭一:
新學期到來時,各家書店里到處可見“大手拉小手”排著長隊搶購課外輔導用書的現象。
鏡頭二:
師:今天的作業,是課本第×頁第×題。
生:一臉苦狀……
鏡頭三:
師:明天要進行單元測驗,今天回去把課本上的復習題全部再做一遍。
生抱怨:“這些作業已經做過了,怎么還要做啊!”
上述鏡頭不能不令我們深思,數學作業迫切需要改革和創新。如何突出作業的有效性呢?這就要從現實性、綜合性、實踐性、層次性、發展性五個方面來考慮。
一、聯系生活,突出現實性
隨著目前學校留守兒童的急劇增加,留給我們教師一大難題:由于缺少家長的監管,雖然作業布置了,可高質量完成作業的人卻寥寥無幾,更有甚者幾乎不完成作業,問其原因,很簡單——不會做,沒人教。為此,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掌握家中由誰輔導,輔導人的能力怎樣。只有掌握了這些情況,布置作業才有依據,有針對性和方向性。比如我們班的小林同學是個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她放學后經常做的事就是陪爺爺上街購物。由于她成績不太好,所以有的同學就瞧不起她。在學完四年級上冊“因數是兩位數乘法”時,我設計了一個“選購電話機”的作業:給你3000元請你選購15部電話機,價錢分別為每部80元、78元和95元,共有幾種購買方案,分別還剩幾元?由于小林的購物經驗比較豐富,于是我就有意識地鼓勵那組成員選她擔任組長,結果很多組員都來請教她,她立刻覺得自己從無人理睬的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高興極了,非常積極地與大家協作,向組員提供了不少購物經驗,結果這個小組活動的作業完成得非常出色,班上的同學也對她刮目相看。在這種成功的激勵中,小林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增強,學習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凝練知識,突出綜合性
減負不是單純地減少布置作業,單純地給學生更多的休閑時間,而是減去對開發學生智能無用的作業所造成的過重負擔。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次作業,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完成作業。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新課標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所以數學作業不妨增加一些趣味性,吸引學生積極地去完成。如在六年級總復習中復習完“計量單位”知識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業:下面是馬小虎寫的一則日記,讓我們來當一回老師,幫他批閱一下。
2013年2月29日 晴
今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早上18:00就起床了。爸爸媽媽也早早地起來,為我的生日做準備。媽媽從早上7:00到中午11:00一共5個小時一直忙個不停;爸爸早在7天前(2月20日)就給我準備好了生日禮物。晚上,我們一起慶祝。今天我過得真開心!
這樣,原來干巴巴的“年、月、日知識復習”搖身一變,成為富有情趣的日記修改,包裝后的作業形式活潑,趣味十足,極大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更讓我欣喜的是全班同學在這次作業中都做對了。
又如在復習完“數的整除”教學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一個題目:
為了方便和同學們聯系,現在我把我的電話留給大家:138□□□7□7□□,從左往右依次是:
第一個□里的數字既有因數3,又是6的倍數;
第二個□里的數字是10以內最大的質數;
第三個□里的數字是最小的質數;
第四個□里的數字是奇數,又是質數,還是6的因數;
第五個□里的數字比所有的自然數的公因數少1的數;
第六個□里的數字是5的最大公因數,又是5的最小公倍數。
然后,把你自己家的電話號碼也設計成這樣的謎語。
在這樣的謎語情境之下,學生個個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還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再創造學習。
三、倡導應用,突出實踐性
生活是一個大課堂,蘊涵著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遠離生活就意味著讓學生失去課程的另一半世界。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當樹立開放的數學教學觀念,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立足課本,放眼課外,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讓作業回歸“學生主體”,回歸“生活實踐”。
如學習了四年級上冊“簡單的數量關系”后,教師可以布置這樣一道作業題,每人發一張購物記錄卡。如下圖:
然后,讓學生帶著這張購物卡和家長一起去買一樣東西,要求家長監督學生完成(但不能代替),這樣使得學生首先要考慮買什么,了解該商品的單價,然后確定所買的數量,再用所學知識算出要付的錢……整個購物過程在鞏固課堂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知識得到了進一步內化,內化成人們的一種生活技能——學會購物,這就真正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課程理念。
四、關注差異,突出層次性
前蘇聯教育家巴列斯基指出:“所選擇的作業能表現出最大限度的獨立性,使他們有發展的現實可能性。”學生是自由的個體,其自身特點和掌握的知識水平不一樣,存在差異性。長期以來“一刀切”的作業形式,勢必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應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設計和布置適宜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讓他們各盡其有,各展其思,提高作業質量。第一層是對當堂所學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訓練;第二層是對當堂所學的有關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也包括新舊知識有機結合的測驗;第三層是對新知識的拓展和創造能力的檢測。如在教學“億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時,根據本節課內容設計了分層測試題:
第一層:
填空:
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如果位數不同,那么位數( )的數( ),如果位數相同,那么最高位上的數( )的那個數( ),如果左起( )相同,就比較( )上的數。
如:1009500○1020000 986045○986054
第二層:
寫出下面各組數,并比較它們的大小,說說你是怎么比較的?
四百萬零四十 四百零四萬零四
八十九萬零一百 一百零三萬五千
第三層:
由4個0、3個5組成的7位數,只讀一個0的有( ),讀兩個0的有( ),零都不讀的有( ),把這些數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起來。
這樣的作業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了學生選擇的范圍。能力強的可以選擇較難的;能力弱的可以選擇簡單的。但是學生往往又具有好強的心理,有的學生會知難而進,又有一部分學生會就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去跳跳摘到果子。這樣就真正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更深層次地喚醒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最終實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目的。
五、重視評價,突出發展性
每次做完作業時,學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成績怎樣,能不能得到教師的表揚。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我每次批改他們的作業時,爭取當天的作業當天改完,并不失時機地對學生的作業給予充分地肯定,尤其是作業完成特別好的、進步特別大的,在全班點名表揚。比如新轉入的一個同學小平,從他媽媽口中我得知他從一年級到現在沒有做過一次很工整的作業,也極少得到教師的表揚。他轉來后的第一次作業雖然不很美觀,但看得出他很用心,于是我在他的作業本上這樣評價:“孩子,看得出今天你很用心做作業,這是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會一次比一次更棒!”在班上,我特意把小平的這一閃光點進行放大:“老師看到了一份最美的作業,它的美不是作業做得最漂亮,而是讓老師看到了一個積極向上的孩子。”從這以后,小平的作業一次比一次工整、美觀。再如計算作業中,如果學生完成得既工整又全對,我就批上“你是計算小能手、最佳計算員、未來的會計師”等;解決問題的作業既工整又全對時,我稱他們為“智多星、解題小能手、創新小高手、動腦筋大王、個性”。在表揚的同時,我也不忘記鼓勵其他學生:“再努力些,你一定能做到的!”
這些別具一格的激勵性評價讓學生耳目一新,營造到了和諧的氛圍,也讓作業多了一些人文關懷,不僅縮短了學生與作業之間的距離,而且讓學生體驗到作業的快樂,達到愛做作業的目的。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習練之功”,如果說課堂是主陣地,那作業就是戰壕。設計作業不應僅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還應蘊含豐富的教育因素,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力爭讓學生所學的知識在作業中升華,技能在作業中掌握,能力在作業中形成,身心在作業中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