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芬
(天津市人民醫院,天津 300131)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臨床常見,根據其病理類型可分為損傷性疝出、退變型膨出和椎體后緣骨軟骨病。由于炎性刺激和自身免疫反應等因素往往導致受累神經根充血、水腫,患者出現腰腿痛,癥狀較重者往往需手術治療。近來隨著微創脊柱外科的發展,椎間孔鏡下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逐步得到廣泛應用。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屬于脊柱微創外科中的內窺鏡輔助技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對脊柱穩定性影響小[1]、局麻下操作等優點。自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采用椎間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LDH患者42例,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病例資料 本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齡23~75歲;發病至就診時間為1月~3年,所有患者術前均行X線、CT、MRI檢查明確診斷。L3/4椎間盤突出3例,L4/5椎間盤突出29例,L5/S1椎間盤突出8例,L4/5、L5/S1雙節段椎間盤突出2例。42例患者均有腰痛,其中伴坐骨神經痛18例、間歇性跛行2例、馬尾神經損傷1例。42例病例手術均順利完成,術后癥狀均較術前顯著緩解,期間無感染等并發癥,術后2 d佩戴腰部支具下床活動,住院7~10 d自行步行出院。術后3個月隨訪,30例癥狀完全消失,恢復原來的工作和生活;11例有輕微癥狀,活動輕微受限,對工作生活無影響;1例癥狀減輕,活動輕微受限,偶發疼痛;所有患者生活質量均得到改善。42例手術切除標本術后病理結果均證實為椎間盤組織。
1.2 麻醉及手術方法 局部麻醉,患者側臥于脊柱外科手術床[2],腰部及雙側腿部墊枕,常規消毒,消毒鋪單后C臂透視下體表定位,于髂前上嵴上2~4 cm,旁開10~13 cm處為穿刺點,1%利多卡因浸潤麻醉,透視導引下穿刺至椎間孔,透視下示穿刺位置滿意后經穿刺針植入導絲,沿導絲逐漸擴張,環形骨鉆鉆除部分上關節突,放置工作套管,置入椎間孔鏡,鏡下可見突出椎間盤,切除間盤組織送病理檢查。術后所有患者均給予脫水、止痛、神經營養藥物治療3~7 d,回病房后直至出院前所有患者每天均進行下肢直腿抬高鍛煉,術后2 d所有患者佩戴支具下床活動。
2.1.1 心理護理 長時間的急、慢性腰腿疼痛和下肢感覺異常,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患者在手術前會出現恐懼、焦慮、緊張心理反應。為了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根據不同年齡、性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制定個體化的溝通方式,對20例年齡大、學歷低的患者,主動熱情接近患者,使之盡快熟悉醫務人員與住院環境,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他們交談,利用圖片、教具、視頻、宣傳冊等形式講解,內容簡單、形象,重點突出,避免使用專業術語;請同病種術后患者與其交流,增加其安全感;調動親友的力量在生活上關心愛護患者,使患者樹立信心,通過以上護理干預,逐漸消除了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完成了角色轉換。本組8例患者為本專科學歷、年齡小于35歲,求知欲強、接受新知識快,對新的手術易于接受,通過專題講座、教育處方、會談等方式開展健康教育,對于護士的講解內容,8例患者能夠完全理解與掌握,患者心態平和,依從性好,能夠主動配合治療。
2.1.2 減輕疼痛 本組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疼痛,入院后指導患者臥硬板床,采取多與患者交流,讓患者參與疼痛評分,根據疼痛評分及時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減輕患者的痛苦,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用數字0~10表示疼痛程度,0表示無疼痛;1~3表示輕微疼痛,不影響睡眠,患者疼痛可耐受不需要給予處理;4~6表示中度疼痛,輕度影響睡眠;7~10表示重度疼痛,嚴重影響睡眠。本組30例患者屬于中度和重度疼痛,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減輕疼痛,6例患者緩解,24例患者遵醫囑使用藥物鎮痛,疼痛減輕,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患者能夠很好的配合治療、檢查、保證了良好的睡眠,為手術治療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1.3 術前準備
2.1.3.1 體位訓練 患者手術時取側臥位,時間1~2 h,為了確保手術順利進行,術前行體位訓練,體位訓練前先向患者講解動作要點,再演示動作步驟,每天2次,每次30~60 min,逐漸延長至1~2 h。通過訓練,患者能堅持側臥至手術完成,術中能放松肌肉,配合醫生,有利于術中操作。
2.1.3.2 翻身訓練 翻身時患者雙前臂交叉抱于胸前,雙膝并攏,屈曲向翻身側,頭、頸、軀干保持一致翻身,翻身角度不超過 60°。
2.1.3.3 床上大小便訓練 囑患者術前開始臥床大小便訓練及側臥排便方式的訓練,以適應術后短期內床上排便。
2.1.3.4 指導患者術后鍛煉方法 教會患者直腿抬高及腰背肌鍛煉方法,告知其鍛煉的意義。教會患者在腰圍保護下術后上下床的方法,下床時采用側臥體位,雙腿垂于床邊,用雙手支撐上身后站立;上床時保持腰部平直,用雙手支撐慢慢側臥。所有訓練均在醫生護士的指導下進行,訓練內容可同時對家屬進行,便于協助老年患者掌握,提高健康教育效果。1例聾啞老年患者,選擇非語言性溝通方式如采取圖片、寫字、手勢、動作示范等方法,并借助家屬參與的方式進行術前訓練,由于術前充分的準備,該患者術后配合非常順利。
2.2.1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及雙下肢皮膚的顏色、溫度、感覺及運動恢復情況。密切觀察手術切口敷料有無滲液,滲出液的量、顏色、性質。敷料滲濕及時通知醫師及時更換,以防感染。本組所有患者手術切口均I/甲愈合。神經功能。重點觀察術前陽性體征及癥狀的改善,同時進行雙下肢的肌力及活動情況、皮膚感覺、神經功能等檢查,如踝背屈、拇趾背伸等。
2.2.2 康復訓練 麻醉反應消失后即進行膝、踝關節及各足趾主動和被動活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術后1 d開始行直腿抬高訓練,每天2~3次,每次15~30 min,預防神經根粘連,由被動到主動,次數由少至多,角度由小至大,循序漸進。術后2 d患者佩戴腰圍完全坐位,再下床站立,并過渡到行走活動,每日2次,每次15 min,剛下床行走時有專人陪同,防止摔倒,遵循多次、短距離和逐漸增加活動量的原則。術后1周避免久坐,腰部不可屈伸或旋轉,動作不可過于劇烈,術后1個月解除腰圍。
椎間孔鏡手術作為近年來最新的脊柱微創技術,其圍手術期護理有著明顯的獨特性。結合傳統脊柱開放手術的護理經驗與現代微創手術護理要求,術前對患者充分合理的心理指導和溝通交流,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和心理恐懼,從而為手術做好術前準備;術后系統化的康復鍛煉指導使患者易于接受與掌握,有助于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加快患者的功能恢復,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出院前囑咐患者出院后繼續完成康復訓練計劃,并保持定期電話隨訪。
〔1〕 劉昊楠,林欣,閆家智,等.經皮椎間孔鏡與顯微鏡下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近期療效對比[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3,2(1):30-43.
〔2〕 白一冰,徐嶺,隰建成,等.椎間孔鏡聯合椎間盤造影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47):3350-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