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激勵機制
金黃斌,楊春立
(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993年12月4日,原國家體委以第19號令發布了《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1995年6月20日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同年8月29日全國人大通過《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與“奧運爭光計劃”同時成為我國體育“齊頭并進”的兩件舉國大事。從此,“全民健身熱”在全國各地興起了空前的高潮。至此,全民健身經過了近二十年的發展,截止2010年,我國培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以達到65萬人。然而,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從事基層指導工作率并不高,在從事社會體育指導服務中“感覺缺乏動力”,這與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行為激勵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研究通過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行為激勵方式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1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概況
自1993年《等級制度》頒布實施以來,伴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走過了20年的發展歷程,截止2010年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已經超過了65萬人。2011年國家體育總局第16號令頒布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按照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規劃(2011年—2015年),到2015年,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達到100萬以上。城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1∶1 000,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1∶2 000。雖然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很大,戴儉慧的研究顯示,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中還有22.3 %并不進行實際的指導工作。這顯然達不到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目標要求。
在技術等級結構上,我國90 %以上都是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嚴重缺乏。因此,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結構還需進一步完善。在年齡結構上,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整體年齡偏大,絕大多數社會體育指導員主要由退休人員、高校教師等擔任,指導形式上也基本屬于兼職指導。在性別結構上,社會體育指導員男女比列約為1.2∶1,男女性別比例結構基本合理。相對而言,一些較發達地區和省市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占比例較大;相對落后地區和一些縣區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較小。在文化程度上,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學歷層次較高的體育專業人才,社會體育指導工作不僅僅是傳授運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對體育健身知識、科學鍛煉方法的傳授。在工作年限上,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雖然整體年齡偏大,但工作的年限并不長,90 %以上工作年限都在10年以下。因此,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應該向年輕化、現代化發展。
2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激勵現狀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行為激勵主要是依據2011年國家體育總局第16號令頒布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實施。其中規定,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經費,并隨著體育工作經費的增長逐步加大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經費的投入。同時,各級體育主管部門應該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工作提供一定補助經費,并根據實際情況向農村、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適當予以傾斜。按照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規劃(2011年—2015年)規定,國家體育總局用于全民健身工作的體育彩票公益基金每年必須從中劃撥不少于10 %的資金作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經費。關于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行為激勵方式中規定,國家體育總局建立相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榮譽獎章制度。為我國全民健身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從事社會體育指導志愿服務達十年、十五年和二十年的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分別授予銅質、銀質和金質獎章。此外,對在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各級體育主管部門應當定期開展評選表彰活動予以表彰、獎勵[5,6]。以上這些關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激勵方式僅是依據相關政策規定進行表彰和獎勵,但基本都屬于精神獎勵,嚴重缺乏對物質的獎勵。目前,還未建立完善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基本權益保障體制和補貼制度等,監督、約束機制也尚未形成。因此,缺乏解決社會體育指導員后顧之憂的相關制度。從我國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行為激勵制度來看還不夠完善,激勵方式也比較單一,還需進一步拓展完善。
3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
我國政府大力倡導全民健身與社區體育的發展。然而,在社會體育指導員法律地位、權益保障等方面卻沒有相對完善的法律規定。由于統觀念的影響和束縛,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均屬于公益性質,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社會認可度較低。因此,導致社會體育指導員參與指導工作的的積極性受到很大影響,指導工作明顯缺乏動力。加之,關于社會體育指導員法律保護環境和人文關懷環境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外部環境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激勵功能。
目前,就社會體育指導員行為激勵而言,僅是依據政策法規執行,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單一。2011年10月9日國家體育總局第16號令頒布實施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與1993年12月原國家體委頒布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中的關于社會體育指導員行為激勵方式相比較而言,在原有基礎上更加細化,進一步明確責任制度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基本權益的保障。但對于獎勵方式而言,同樣都是以精神激勵為主要手段,并未明確提出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物質獎勵或其他多樣的的激勵方式。然而,現有單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精神激勵方式無法滿足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復雜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由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還不完善,因此,在組織管理方面就容易產生松散性與不規范的特征。正因內部缺乏權威,規則地位缺失,導致績效考核有效性開展有一定的難度。而且績效考核對于組織成員的約束力不夠,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群體來說是一個非盈利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組織,幾乎感受不到工作壓力。在“重在參與”下,“干得好與不好”還是抵不過“干的快樂不快樂”。因此,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績效考核能否真正對社會體育指導員起到激勵和監督的作用,完全取決于社會體育指導員自身的要求和感受,這樣就增加了考核難度,最終將會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群體積極性和奉獻精神。
我國正處于向著建設體育強國的道路邁進,社會體育的發展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行為激勵方式中大多都是以鼓勵和獎勵為主,較少使用負激勵方式。因此,社會體育指導員行為激勵方式中負激勵方式的制約和督促作用較弱。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行為約束機制不健全,缺乏事實負激勵的措施和監督機制。在2011年國家體育總局頒布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中,第八章獎勵與處罰對社會體育指導員法律責任進行明確規定,社會體育指導員過分強調正激勵,反而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具體實施工作過程中形式主義、機會主義等行為缺乏有力的督促制約措施。因此,在行為激勵方式中,應該使正激勵和負激勵同時發揮作用,相互協調補充。
4社會體育指導員行為激勵存在問題原因探析
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絕大部分都是公益性質的,且是無償服務。他們多是為了“強身健體”和“防病治病”而從事指導工作。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動機并非基于奉獻精神、公益精神,而是傾向于個人發展。如有的是為工作經驗而選擇性的“練兵”等。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工作中感覺無法提供所期望的價值,沒有獲得新的知識、技能,缺乏認同感和必要的激勵措施,就會帶來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
根據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規劃(2011年—2015年),截止2010年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已經超過65萬人達到了預期目標,預計到2015年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將增加到100萬以上。現階段,社會體育指導員雖已達到一定規模,但在廣大體育人群中的熟知度還很低,公眾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認知非常局限。調查顯示,晨晚練點的群眾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了解率還不到10%,公眾缺乏參與健身指導的渠道和多樣化參與的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緣于政府部門對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源的發掘重視程度不夠,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動員公眾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對我國社會體育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構建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還沒有健全完善的體育法律法規來保障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相關合法權益。一方面,社會體育指導員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只能靠個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自律。因此,一旦出問題,必然會極大的挫傷社會體育指導指導的積極性。顯而易見,法律體系不健全必然會削弱社會體育指導員義務服務意識的培養,同時也會影響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動員的廣泛性和深入性。另一方面,缺少社會體育指導員合法權益保障的相關法律文件。社會體育指導員在提供義務健身指導活動中,自身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也會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積極性。
物質條件是社會體育指導活動的必要保障,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作為志愿性隊伍,其主要是體育彩票公益基金做為開展社會體育指導活動的經費保障。但是,政府資助終究有限,而且支持重點可能隨時轉移。物質資源與經濟資源匱乏使社會體育指導活動的開展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因此,如何獲得足夠的資金保障進程為我國社會體育指導活動開展的和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發展的一個難題和障礙。
5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激勵機制的建議
一是以大型活動為契機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社會影響力,一方面提高體育志愿者及活動的社會評價;另一方面促進人們更加關心體育健身指導者的志愿工作。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上海市社會體育指導員愿者行動”。二是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宣傳力度;倡導和鼓勵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奉獻精神,為社會體育指導從事真正走向基層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務。如在報刊雜志中開辟社會體育指導員活動的專欄,或在電視臺播出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題節目等。三是利用體育院校的人才優勢培養優秀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利用體育院校人才資源優勢為本地區提供優秀的體育人才資源,促進體育專業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開展大學生志愿者進社區活動等增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影響力。
“小政府,大社會”是世界各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方向,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社會體育發展的主力軍[10]。增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使其真正成為“社會體育指導員之家”,從而保障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活動正常進行和維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合法權益。社會體育指導員協會的成立,將實現社會體育指導員對自我進行管理監督,并通過協會吸納更多優秀人才的加入,一方面增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整體的素質;另一方面推動我國全民健身活動和我國社會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開展必須有基本的經濟支撐,政府應該加強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制定各種方針、政策保障社會體育的量刑運轉。各地區、各級體育行政部門根據自身情況采取確實有效的辦法,多渠道、多方面籌集資金。可成立自發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活動發展基金。基金來源一方面是政府給予一定資助,利益方面是社會福利基金的資助(如中國體育彩票公益基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私人捐助等)。使社會體育指導活動的資金來源多元化、多渠道化,適應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和社會體育事業的更快更好的發展。
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激勵機制還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規,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活動和管理也沒有提出一個完善的政策。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激勵方式單一,造成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缺乏工作動力和歸屬感。因此,在完善精神激勵制度的基礎上加強物質激勵,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工作加以肯定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和補貼。同時采取多樣化的激勵方式來滿足社會體育指導員復雜、多元化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綱要[R].1995.
[2]戴儉慧,虞重干.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使用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6):32-36.
[3]李麗清,涂國平,周小剛.激勵中的機制創新[J].價值工程,2005(5):17-20.
[4]胡蓉.我國志愿者的激勵機制探討[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1):49-52.
[5]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培訓教材(國家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辦法[R].2011.
[7]許喜紅,鄧九斤.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研究現狀綜述[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5):65-68.
[8]胡蓉.我國志愿者的激勵機制探討[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1):70-72.
[9]陳立農,金成全.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的困惑與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4):14-17..
[10]于善旭,王旭光.完善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有關重點問題探討[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5):32-35.
[責任編輯魏寧]
摘要: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工作現狀與行為激勵方式調查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中有超過22.3%并沒有行實際的指導工作;社會體育指導員社會認可度不高;行為激勵方式比較單一;物質依托不足和活動資金缺乏;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立法的缺位等。針對以上情況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展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行為激勵方式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關鍵詞:民健身;社會體育指導員;激勵機制;措施
On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Incentive Mechanism in ChinaJIN Huang-bin,YANG Chun-l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The use of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and other methods to guide the work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the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and incentives Investigation.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China's sports development community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our socie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behavior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to better incentives to stimulate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in social sports guidance enthusiasm and security basic interests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This research i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and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behavior incentives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in China of 22.3% which is not the actual guidance; social recognition is not high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is relatively simple; lack of material and activities relying on insufficient funds; social sport instructor's absence of legislation.
Key words:fitness;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 incentives;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413(2015)02-0025-04
作者簡介:第一金黃斌(1968—),男,云南景東人,副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收稿日期:201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