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鵬,孟獻麗
(1.江蘇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2.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北京 100732)
當今時代是一個全球化時代,文化交往日益頻繁。“全球化是一個范圍廣闊的進程,它受到政治與經濟兩種影響的合力推動。……從整體上講,全球化正在使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組織發生巨變。”[1]36“全球化可能(但不必然)不只是一個經濟陷阱和政治陷阱,而且還可能是一個文化陷阱!”[2]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而是以各種不同方式交往、互動著。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往與文化沖突不斷喚醒了各個民族的文化自我意識與文化“軟實力”意識,文化軟實力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往的產物。因此,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往,才得以有可能,并切實可行。
“經濟全球化不僅沒有牽引出全球性的同質文化,反而對文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緊張關系有所激發。”[3]
由此,全球化中的“文化爭端”與“文化沖突”不斷加劇。正如美國學者愛德華·薩伊德所說:“文化成為各種政治和意識形態勢力彼此交鋒的舞臺。文化遠非阿波羅般溫婉文雅的平靜王國,而更像一個各種力量抗衡、爭奪的戰場。”[4]xiii因此,美國哈佛大學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所長塞繆爾·亨廷頓也提出了著名的“文明沖突論”。他認為,“世界政治正在步入一個嶄新階段。……在這個新形勢下,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將不再主要是沖突發生的根本原因。文化方面的差異將成為人類的最大分歧和沖突的主導因素。……文明的沖突將主宰著全球政治。文明之間的差異界線將成為未來的戰線。”[5]在文化交往過程中,各個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加劇,民族文化發展的命運與前途,民族文化的選擇與整合都面臨著深刻的危機與挑戰。“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6]
文化的作用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問題不斷凸顯。美國著名的經濟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導地位的資源以及絕對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要素,既不是資本,也不是土地和勞動,而是文化。”[7]15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8]341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9]26因此,當今時代,“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10]752。黨的十八大報告又強調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1]30
文化的競爭力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安全、文化沖突、文化爭端等問題紛至沓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積極維護文化安全、化解文化沖突、解決文化爭端,提高自身文化競爭力,成為世界各國亟需解決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如何找準我國文化發展的方位,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10]752。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客觀趨勢,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既無法選擇,也無法逃避。唯一的辦法是積極應對,大力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提高文化競爭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日益被提上日程,并大力開展起來。
“軟實力”的概念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S·Nye)在1989年撰寫的《注定領導:變化中的美國力量的本質》一書中率先提出的。約瑟夫·奈指出,“我對探究文化和觀念影響權力的方式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提出了‘軟權力’的概念,用以指一種常常源于文化和價值觀念并在太多情況下被忽略的吸引力……軟權力(使得他者期望你所期望的目標)吸引民眾,而不是迫使他們改變。確立預期的能力往往與無形的權力資源相關,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政治制度、被視為合法的或有道義威信的政策等。”[12]6并且,他認為,“一國的軟實力主要依賴于三種基本資源:它的文化(在對他人有吸引力的地方發揮作用)、它的政治價值觀(當它在國內外遵循這些價值觀時發揮作用)以及它的對外政策(在他人認為這些政策合法且具有道德權威時發揮作用)”[13]120。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軟實力強調通過吸引而不是強制他者來達到想要的目的,可謂是不戰而勝。因此,世界各國都希望通過文化軟實力建設,增強文化的競爭力,從而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是文化軟實力不可逃避的時代背景。文化交往與文化沖突不斷喚醒了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自我意識與文化“軟實力”意識。通過分析文化軟實力提出的理論與現實背景可以看出,文化軟實力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為應對外來文化的挑戰而提出來的,是世界各國文化交往的必然產物。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交往范疇。文化軟實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文化交往,只有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于文化交往,文化軟實力的構建才是可能的和可行的。
文化起源于人類的交往活動。文化,從本質上說,就是一種交往的結構與形態。尤其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孤立發展。約瑟夫·奈指出,“文化從來都不是靜止的,不同文化以不同方式相互影響”[13]120。交往在文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軟實力建設就是一個文化交往的問題。文化交往積累、交換、傳遞、繼承和發展了人類文明和智慧。因此,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不能離開文化交往來實現。王滬寧認為,“軟權力的力量來自擴散性,只有當一種文化廣泛傳播時,軟權力才會產生強大的力量”[14]。文化軟實力只有在文化傳播中才能彰顯它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文化軟實力是在文化交往中生成的。
文化交往是文化的主要發展方式,也是文化軟實力形成和發展的動力。沒有文化交往,文化軟實力的發展便無從談起。鄧小平曾經指出:“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我們吃過這個苦頭,我們的老祖宗吃過這個苦頭……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15]90文化多樣性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前提,也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基礎。任何民族的文化創新和發展,都離不開文化交往,文化軟實力的形成更是如此。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16]35。文化交往推動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使一切民族的文化都成為世界的文化,避免了民族文化的狹隘性和局限性。“某一個地域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后的發展中是否會失傳,完全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當交往只限于毗鄰地區的時候,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域都必須單獨進行;一些純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蠻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戰爭,都足以使一個具有發達生產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國家陷入一切都必須從頭開始的境地”,“只有當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17]559-560如果離開了文化交往,民族文化只會沒落,甚至消亡。只有通過文化交往才能化解全球化過程中產生的“文化爭端”“文化沖突”,增強“文化安全”,縮小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巨大差異;只有在文化交往中才能推動多元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與碰撞,促進文化的融合與互補、選擇與進化,進而實現文化更新升級與整合創新,凝聚和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交往是全球化時代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必然選擇。文化交往為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與互補提供了平臺,提升了文化的生命力,為推進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了現實路徑。為此,我們必須加強文化交往,以文化交往推進文化軟實力建設。
在文化交往過程中,交往主體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沒有誰主誰次、誰優誰劣、誰先進誰落后之分。交往雙方是互為主體、互相平等的。文化交往主體之間應該彼此尊重,在比較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然而,當今國際上文化交往主體還不平等,文化交往模式還不夠合理,這些都嚴重地制約和影響了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成為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很大阻力。為了使文化交往持續進行下去,文化交往的主體必須是平等的,文化交往的模式必須是合理的,必須尊敬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實現文化的共融共生與和諧;否則,主體不平等、交往方式不合理,文化交往就容易出現沖突甚至斷裂,實現不了可持續的發展。只有在平等主體合理交往的基礎上,文化交往才能實現相互尊重與借鑒,平等對話與交流,既競爭又合作,實現文化的多元共生與和諧相處,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交往要立足于全球化,堅持“一體兩翼”的文化交往發展道路,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體,以傳統文化與外來先進文化為兩翼,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既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又要注重對外來先進文化成果的借鑒與吸收,實現這三種文化之間的彼此互動和相互促進,以此推進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
首先,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體。文化軟實力建設不能主次不分、一概而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也是我國文化交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是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大力倡導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其次,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文化軟實力建設要堅決反對文化虛無主義,即消極適應甚至一味推崇外來文化,從根本上否定民族文化的思想傾向。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燦爛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在文化交往中充分發掘傳統文化資源,弘揚、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到古為今用。
再次,注重對外來先進文化成果的借鑒與吸收。文化軟實力建設不是閉門造車,更不是自我封閉、盲目自大。文化軟實力建設要堅決反對閉關自守的文化封閉主義和狹隘的文化民族主義。“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18]706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必須積極吸收、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成果,做到洋為中用。
因此,實現“一體兩翼”的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文化交往格局是文化軟實力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現實條件。只有堅持“一體兩翼”的文化交往格局,才能正確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文化交往,推動文化跨越式發展,全面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
加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還要求不斷深化文化交往方式的改革,采用先進的文化交往手段,探索新的文化交往途徑,從而提高文化交往能力,提升文化軟實力。
首先,深化文化交往方式改革。在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提高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目標,適應文化交往的需要和發展要求,不斷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特別要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充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的科技成果尤其是互聯網科技成果緊密結合,改造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作、傳播模式,進一步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競爭力和吸引力。通過不斷深化文化交往方式的改革,進一步豐富和創新文化交往方式,從而為增強文化軟實力提供強大依托。
其次,采用先進的文化交往手段。在信息時代,一個國家要想獲得、提高文化軟實力,必須有先進的文化交往手段。約瑟夫·奈提出,“該國擁有最多的傳播渠道,因而對如何解釋問題擁有更大的影響力”[12]153。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是要增強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現代傳媒是提高文化傳播能力、增強文化吸引力、擴大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我們既要繼續發揮報紙雜志和書籍等傳統紙質媒介的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廣播影視和網絡等在內的現代媒介的強大文化傳播作用,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增強文化軟實力資源傳播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以提高文化的傳播能力,提升文化軟實力。
再次,探索新的文化交往途徑。立足于文化軟實力建設,樹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自我意識與全球意識,“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6]。同時,文化交往還要了解全球文化市場,適應全球文化市場,積極開拓全球文化市場,著力加強文化外交,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滲透力和影響力,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吸引力和輻射力,塑造“文化中國”的新形象。
文化軟實力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往的產物。文化軟實力是在文化交往中生成的。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也不能離開文化交往來實現。文化交往是文化軟實力形成和發展的動力,也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現實路徑。為此,我們必須從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往出發,通過構建平等的文化交往主體和合理的文化交往模式,深化文化交往方式改革,探索新的文化交往途徑,以“一體兩翼”文化發展格局大力推進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
參考文獻:
[1]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M].鄭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萬俊人.全球化與文化多元論[J].讀書,2000(12).
[3]宋士昌,李榮海.全球化:利益矛盾的展示過程[J].哲學研究,2001(1).
[4]Edward W.Said.Culture and Imperialism[M].Vintage Books.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New York.1994.
[5]Samuel P.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J].Foreign Affairs;Summer 1993.
[6]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1-26.
[7]沈壯海.軟文化 真實力——為什么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1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約瑟夫·奈.硬權力與軟權力[M].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3]約瑟夫·奈.權力大未來[M].王吉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4]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3).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