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北京 100872)
201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全世界包括中國都開展各種活動來慶祝這一偉大勝利。抗日戰爭所留下的經驗與意義,大家已經說得太多,而其中的教訓與遺憾,則總結得太少。眾所周知,反思教訓、體味痛苦,比總結經驗在有些方面更能使人成長、進步和促進社會發展。一個不會反省的民族,不會成為偉大的民族。中國抗日戰爭那一段慘烈、悲壯的歷史,留給后人的思考是深刻、久遠的。我們在舉行慶祝活動來紀念抗戰歷史的同時,還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偉大的中國人民以慘重代價換來了“慘勝”,而戰爭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和諸多遺憾。
近代以來,日本這個在面積、人口、資源等許多方面都無法與中國相比的彈丸之地,為什么敢不斷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甚至還妄想吞并中國、稱霸東亞、征服世界?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日本因明治維新而逐漸強盛并走上極權的軍國主義道路,中國卻不斷衰弱、四分五裂。
落后就要挨打、尊嚴來自實力,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更何況,當時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所面對的是一個尚武擴張、狂妄傲慢的法西斯國家。在經濟上,“至1937年,日本的現代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已占到80%……而中國現代工業(包括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在內)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僅占10%”[1]4。在軍事上,“日本一個常設師與中國一個整編師相比,步騎槍比中國多1.5倍,輕重機槍多1.1倍,野榴山炮多3.1倍。 另外,日本一個常設師還多有炮兵車和輜重車1000余輛,坦克24輛”[1]5。不管是經濟還是軍事都表明,日強中弱是抗戰之初兩國最基本的特點。所以,抗戰頭幾年,中國方面喪師失地,損失慘重。甚至在整個抗戰期間,中國也從未能成建制地殲滅日軍的一個師團。甚至抗戰的最后勝利,很大程度也依賴于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等外力作用。這都是中國落后、散弱所決定的。
中國抗日戰爭之所以偉大,是因為近百年來一直倍受列強欺凌的中華民族,終于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的勝利,讓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幻想化為泡影;是因為中國人民憑借十分落后的武器裝備,以自己的獨有方式——持久戰,挫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幻想;是因為中國人民依靠偉大的抗戰精神,以自己的血肉之軀頂住了日本的野蠻進攻。
盡管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實事求是地看,當時中國遠沒有脫離弱國的行列。中國只是擺脫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噩運。那時的中國并沒有完全享受到戰勝國的待遇,蘇、美、英等大國都在許多方面并不尊重中國。在二戰勝利前夕的雅爾塔會議上,美、英、蘇三國出賣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后來美國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中國作為戰勝國應有的許多正當權益都被無視或剝奪。國際上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著作幾乎都不把“九一八事變”當作是日軍侵華戰爭的起點,有關二戰史的重要著作也幾乎都不把中國戰場看作是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弱國。弱國無外交。弱國即使獲得戰勝國地位,最終也沒有多少發言權。對日作戰美國展示了最強實力,戰后才掌握了處置日本的主導權。蘇聯對日作戰出力雖不算多,卻在處置日本時比中國有更大發言權,也有其實力遠強于中國的緣故。綜合國力才是最終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決定性因素。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檢驗一個民族成熟與否的標志之一,就是這個民族是否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的歷史。正確看待中國抗日戰爭、承認中國當時的弱國地位,并不是讓我們一味助長別人的聲勢而過分輕視自己。相反,知恥近乎勇,這樣更能喚起我們中華民族的自強意識,激勵我們奮發圖強,全面提高我們的綜合國力,贏得我們在國際上的尊嚴和榮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
面對裝備精良、國力強大的日本所發動的侵略戰爭,經濟上、武器上都很落后的中國如何才能打好仗、打勝仗?答案不言而喻——團結。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應該說,中國國民性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不團結、“窩里斗”。近代中國飽受欺凌,日本得寸進尺,其中最關鍵的內因就是中國自身內部的分裂、不團結、形同散沙。國人鬩墻,外人乘隙。而對日抗戰要取得勝利,必須要廣大國民團結一致,必須要有國民對祖國和民族的高度認同感。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打起來并且能一直堅持下去,至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國共終于團結起來、各黨派團結起來、全國上下團結起來,都為著“抗日”這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如果沒有全體國民和各派勢力對祖國和民族的一致認同,中國是不可能面對日本法西斯的鐵蹄而堅持那么多年的。除此之外,中國抗日抗爭的勝利還需要全體國民和各派勢力對抗戰政府有一個統一的認同。國民政府在它宣布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后,就取得了歷史和社會的合法性,并在抗戰中成為全體國民都認同的政府。中共也正是因為希望能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所以才毅然將根據地和紅軍都歸到國民政府的序列之中。國共兩黨不計前嫌,通力合作,使得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互相配合,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局面。在全民族抗戰的背景下,團結御侮深入人心,形成了牢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軍隊在全面抗戰初期的抵抗,遠比歐洲各強國在淪陷過程中對德國的抵抗和英美等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對日本的抵抗要頑強得多。中國大地上普遍出現了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壯烈景象,出現了平型關戰役、臺兒莊戰役、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頑強抵抗。可以說,中國抗日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是因為國共兩黨以及各黨各派各軍各界結成了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但是,日本之所以能發動侵華戰爭,以及在其戰略進攻時局勢異常險惡,以致常常無法有效地抵抗其進軍,也與中國國內的不夠團結有著很大關系。一些地方軍閥在國難當頭時還各自保存實力,甚至互相之間還乘機搶奪地盤。進入相持階段后,能避戰觀戰就絕不進入戰場,能保存實力就絕不消耗有生力量的現象時有發生。
經濟技術的落后,是我國近代以來的反侵略戰爭屢次失敗的原因之一。但這并不意味著,經濟技術等硬實力落后的中國就應該任人宰割,就一定打敗仗。“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2]469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主要取決于其硬實力的高低,但也與其國民素質等軟實力的強弱有著密切的聯系。
國民素質主要包括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政治素質等,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整體的綜合水平。中國抗日戰爭充分證明了,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兩個國家之間國民素質的一種較量。在抗日戰爭中,一個日本士兵所發揮出來的戰斗力能夠抵得上七八個中國士兵的戰斗力。而日軍的一個步兵大隊就可以與中國軍隊的一個上萬人的陸軍師相抗衡。這雖然與當時日軍先進的武器裝備有著一定的關系,但也表明了日軍普遍有著較高的國民素質。據多方統計研究,八年全面抗戰期間日軍在中國死亡不到50萬(不包括東北),而國軍死亡約200萬①何應欽在《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中認為“八年抗戰,日本陸軍傷亡2 418 528人(其中死亡483 708人)”;張明金、劉立勤在《侵華日軍歷史上的105個師團》(解放軍出版社,2010)里引用日本厚生省的數據,認為“在八年抗戰期間,約40萬日軍死于中國(不包括東北)”。而“傷亡數”的概念,與“死亡人數”并不一樣。。
在眾多素質之中,身體素質是士兵戰斗力的基礎。雖然兩國士兵都偏矮小,但日本兵長期注重軍訓,身體壯實,單兵作戰能力強。而中國士兵由于伙食差,不少人吸食鴉片、旱煙等原因,體質普遍較差,戰斗力大打折扣。
在科學文化素質上,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的文化程度也普遍比中國人高。明治維新后,日本歷屆政府都十分重視其國民教育,幾乎使每一個日本人的文化程度和對國家、民族的認知程度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相比之下,那時的中國,對教育很不重視,對教育投入嚴重不足,國民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就全面抗戰之初的陜甘寧邊區來看,“邊區是一塊文化教育的荒地。學校稀少,知識分子若鳳毛麟角,識字者亦極稀少……整個邊區的中學生是屈指可數的。社會教育簡直是絕無僅有的事”[3]14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造成自然科學式微,人文領域充斥權術研究和愚民教化。社會精英都把智能用于爭權和愚民,中國能不落后?國民性能不低下?
中國近代以來,每逢國難,必有慷慨赴死者,但亦有賣身求榮者。尤其是抗戰期間,漢奸數量之多,令人咋舌。據統計,八年全面抗戰期間,關內協助日軍作戰的偽軍超過200萬,使中國成為在二戰中唯一一個偽軍數量超過侵略軍的國家。從這個角度看,抗日戰爭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中國人之間的“內戰”。即使在局部抗戰期間,漢奸也多如牛毛。難怪楊靖宇殉國前,一邊開槍一邊怒罵:怎么到處都是漢奸!事實上,楊靖宇之犧牲,就是漢奸出賣造成的。
當道德成為社會問題時,就不是某個階層或某個群體的問題。其實,與漢奸相比,群氓、犬儒的數量更多!他們是無處不在的看客、從犯,同時精明地尋找能讓自己獲益的機會。
近代以來,日本之所以能長期欺凌中國,抗日戰爭之所以長達十四年之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眾多漢奸的助紂為虐以及無數群氓的麻木不仁。抗戰期間,漢奸、群氓、犬儒如此之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以華制華”的策略。日本作為一個“彈丸之地”,想要憑借自身資源來進行如此龐大的侵華戰爭是十分困難的。為了彌補其不足,“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就成了日本的首要策略。收買漢奸、扶植偽政權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一環。“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并不直接統治東北,而是成立偽滿洲國,扶植一個傀儡政權來控制。之后又陸續扶植了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汪偽政府等傀儡政權。日軍為收買漢奸,達成目的,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
第二,部分人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想。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使得許多中國人認為抗日戰爭也會是一次毫無例外的失敗,滋生出消極失望、投機僥幸的心理。在喪失抵抗信心之后,面對日軍的威逼利誘,這一部分人就很容易發生動搖,心甘情愿地叛國投敵。
第三,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當時國民政府的腐敗政治和經濟掠奪,導致民不聊生,人民生活水平非常低下。一些人抱著對政府、對國家的失望,迫于生計而轉投日軍。正所謂“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其國”。
外蒙古曾是中國的一部分。近代以來,中國國力式微,地大物博的中國使得列強們環伺在側、虎視眈眈。北方與俄國相接壤的外蒙古自然就成了當時俄國的“嘴邊肉”。不管是在沙俄時期,還是在蘇聯早期,外蒙古“獨立”的鬧劇都在接二連三地上演。但是中國政府以及國際社會始終沒有承認這種“獨立”的合法性,外蒙古的主權依然掌握在中國的手中。
1945年2月,為了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蘇、美、英三國首腦召開了雅爾塔會議。由于美國需要蘇聯配合其對日作戰,蘇聯自恃是加快戰爭進程不可或缺的主力之一,就趁機把“外蒙古獨立”作為其出兵條件提了出來。為了對付已然壯大的共產黨,加之外蒙古也事實上獨立了許多年,國民黨和蔣介石答應了蘇聯的要求,只是作為交換附上了若干條件:“一、東三省之領土、主權及行政必須完整。二、新疆之伊犁以及全疆各地被陷區域完全恢復,中蘇邊境雙方匪患,應照前約互助協剿,阿爾泰區應仍屬新疆范圍。三、中共對軍令、政令必須完全歸中央統一,即照各政黨對國家法令切實遵守,則政府將一視同仁,一俟正式國會召集,政府改組時,當可容納其在行政院內,但決不能稱為聯合政府。四、中國必須統一至如此程度,則政府遵照三民主義原則,愿自動提出外蒙問題,擬由外蒙人民用投票方式解決。”[4]594
1945年10月20日,外蒙古在二戰結束后如期舉行公民投票。“全國投票擁護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獨立的有487 409票,即占全部參加公民投票的人數的100%,投反對票的一個也沒有。”[5]360國民政府也依照約定承認外蒙古獨立。至此,在蘇、美兩國的壓力下,在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承認中,外蒙古正式從中國分離,不管是在事實上還是法理上都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
早在1372年,琉球群島就成了中國的藩屬國之一。“這個群島上的中山率先向明朝貢,山南、山北隨后跟進,這三個小王國分別受到明朝冊封。”[6]然而,在1879年,日本卻派兵強占了琉球群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末。
1943年11月,由美、英、中三國召開的開羅會議討論了戰后如何處置日本等問題。然而,在首腦會談時,蔣介石并沒有在要求日本歸還被占領土的要求中提到琉球。甚至,在羅斯福主動詢問蔣介石是否想要琉球群島時,蔣介石還拒絕了,他講:“中國將很愿意同美國共同占領琉球,并根據國際組織的托管制度,與美國共同管理該地。”[7]
當時的國民政府在開羅會議上對羅斯福好意的屢次“推脫”,使得中國錯失了收回琉球群島的最佳時機。二戰結束后,美國撇開了中國,單獨出兵占領控制了琉球群島。之后,美國為了扶植日本,又將琉球群島各個島嶼分多次轉交給日本。1972年,琉球群島最后兩個部分——沖繩諸島和先島諸島落在了日本手中,日本得以再次控制琉球群島。
對于收回琉球群島,蔣介石為何會百般推脫呢?其中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試探美國,向其示好。雖然琉球群島的面積并不大,但是對于中國和想要稱霸世界的美國來說,它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國民政府,與同一陣營的“老大哥”共管琉球群島也似乎并無不妥。而且,國民黨不管是想要抵擋日軍的進攻,還是想要剿滅中共,都有賴于美國的支持和援助。這個共管方案更加能夠贏得美國的好感。就像蔣介石在日記中所說的:“日本攫取中國之土地……唯琉球可由國際機構委托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議,一以安美國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之前已屬日本,三以此區由美國共管比為我專有為妥也。”[8]683-684況且,蔣介石當時也只是說“共管”,可能打算等將來局勢更穩定后再收回。
第二,緩和國民政府內部的矛盾。在收回琉球群島的問題上,就蔣介石個人來說,他內心一直抱著支持的態度,一直強調琉球在中國國防上的重要地位:“琉球、臺灣、澎湖、東北、內外蒙古、新疆、西藏無一處不是保衛民族生存之要塞,這些地方之割裂,即為中國國防之撤除。”[9]而國民政府內部對于收回琉球卻有著不同的看法。1942年,外交部在《外交部修正擬定解決中日問題之基本原則》中表示反對收回琉球。軍委會參事室等其他部門也接連提出類似“日本于‘九一八’事變后自中國侵占之領土(包括旅大租借地)以及臺灣、澎湖應歸還中國”的方案。琉球群島被占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并不在國民政府要求日本歸還被占領土的范圍之內。這些不同意見也暗示著政府內部態度的轉變,蔣介石在決策之時也不得不將其考慮在內。
第三,兩害相權取其輕。在蔣介石心目中,朝貢關系并不是主權關系。琉球群島很早就開始向中國進貢,是中國的屬國之一,但其內部事務大多自治。而臺灣屬于中國的直接行政管轄范圍,一直都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蔣介石說過:“琉球與臺灣在我國歷史地位不同,以琉球為一王國,其地位與朝鮮相等,故此次提案對于琉球問題決定不提。”[9]這兩者在蔣介石心中明顯有著主次之分,而中國自身實力的弱小又使得蔣介石缺少勇氣和信心去得到并一直保住琉球,就像晚清的時候李鴻章無力介入琉球問題一樣。暫時不提琉球問題甚至推脫共管,也就成了蔣介石的“緩兵之計”。
盟國派遣占領軍進駐日本,是早在《波茨坦公告》中就已經決定的事。“直至和平安全及正義之新秩序成立時,及直至日本制造戰爭之力量亦己毀滅,有確實可信之證據時,日本領土上經盟國指定之地點,必須占領,禪吾人在此陳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10]77-78作為抗日主力之一,美國也多次要求中國派遣占領軍前往日本,甚至曾經“羅斯福向蔣介石提議,戰后以中國為主體實施對日占領”[11]。雖然蔣介石百般推脫,但是經過與美國協商后,最后還是擬定派遣榮譽1、2師合編的第67師于1946年8月去日本執行占領任務。就在“中國駐日占領軍”都已經整裝待發的時候,蔣介石卻下令“中止派遣”。到了1946年11月5日,國民政府正式向美國提出放棄派遣駐日占領軍。
這樣一件振奮人心的民族大事為何最終卻化為泡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國民黨挑起的國共內戰的爆發。在共產黨軍隊經抗日戰爭的錘煉已相當強大的情況下,一兵一卒對于蔣介石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更何況,即將派遣的“中國駐日占領軍”裝備精良、經驗豐富,是蔣介石手中的王牌師,他就更不愿讓他們在這時候去執行象征性的占領任務了。而且,“派往日本的占領軍一年的外匯開銷,相當于國內五個師的軍費,這在蔣介石看來是十分不劃算的”[12]。于是,這一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行動就化為烏有。
蔣介石“中止派遣”的深層次原因,還在于配合美國反對蘇聯向日本派遣占領軍。親美、反蘇、反共是國民黨和蔣介石的一貫主張,而不讓蘇聯插手占領和管制日本,是美國一直以來都計劃做的事。杜魯門就講過:“盡管我們迫切地需要俄國參加對日作戰,但波茨坦的經驗卻使我決定,不容俄國控制日本的任何部分……我決定在戰勝日本后由麥克阿瑟全權統轄和管制日本。”[13]374-375美國是蔣介石反共的最大依仗,蔣介石不派遣占領軍,也剛好迎合了美國的既定策略。同時,美國也希望中國是一個統一的、親美、反共、反蘇的國家,對蔣介石“中止派遣”也樂觀其成。因為,如果連抗日時間最長的中國都未派占領軍進駐日本的話,那么公開出兵抗日僅8天的蘇聯就更沒有理由要堅持派遣占領軍了。這對于不給予蘇聯占領日本的借口,保證日本不被“赤化”,使日本成為美蔣反共反蘇的戰略基地,也有著極大作用。
審判戰犯,是追究戰爭責任的一項重要舉措。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25名日本甲級戰犯有罪,并將東條英機、松井石根等7名罪惡滔天的甲級戰犯處以絞刑,伸張了正義。然而,非常遺憾的是,許多罄竹難書的戰犯卻逃脫了應有的懲治。
美國出于自身利益和占領日本的需要,公然袒護眾多應負戰爭罪責的戰犯,幫助他們逃脫法律的制裁。最后的判決書在美國刻意為之的情況下,大多只強調日本軍界在侵略戰爭方面的罪行,故意減輕了日本政府以及高級官僚、財政領袖等人的責任。日本天皇裕仁是侵華戰爭的知情者、決策者。“無論是在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對太平洋戰爭以及準備對蘇聯作戰和準備細菌戰爭中,裕仁不僅親自參加了,而且還是這些侵略戰爭的最高負責者。”[14]但是在他與麥克阿瑟秘密會晤之后,美國不顧各盟國強烈反對,對其免于起訴,使得這位戰爭最高責任人得以繼續擔任日本國家元首長達44年之久。“在中國進行了種種駭人聽聞的殘酷實驗的日本731細菌部隊司令官石井四郎也不在被告之列。美國為了攫取細菌戰技術資料和研究成果,以交出資料為交換條件而將原731部隊軍官全部赦免。”[15]2171948年12月24日,駐日盟軍總部不僅免于起訴并且釋放了岸信介(安倍晉三外祖父)等19名甲級戰犯。這些戰犯被釋放后,不僅在日本政界混得風生水起,在金融界也如魚得水。其中,岸信介還創建了日本自民黨,并于1957年成為日本首相。這也是日本軍國主義一直不能被根除的根源之一。
在中國,國民黨也是出于反共等需要,對一些戰犯采取包庇的態度,甚至免于追究。岡村寧次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作為日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毫無疑問是罪孽深重的主要戰犯之一。但是,在日軍投降后,國民政府竟然以受降事宜為借口,堂而皇之地委任岡村寧次為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后工作總聯絡部長,甚至還聘他為軍事顧問,來幫助蔣介石打內戰。事情曝光后,在全國輿論壓力下,國民政府也只是對其進行了象征性的“審訊”。不久之后,法庭就將岡村寧次無罪釋放,并把他和其余259名戰犯一起送回日本。
除了審判戰犯之外,對日本進行戰爭索賠,也是追究日本戰爭責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抗戰期間,“中國財產損失600余億美元(按照1937年美元計算,下同),戰爭消耗4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億美元”[16]625。除此之外,日本對中國國民所造成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也難以計數。中國及其國民有充分理由向日本進行戰爭索賠。
1945年,《波茨坦公告》第一次明確了日本賠償的原則:“日本可以保留維持其經濟運轉所必需的工業設備和實物,其余的可以用來賠償。”[10]77-78各盟國在戰后初期對待賠償問題都較為積極,美國制定了《日本賠償即時實施計劃》,計劃先把日本之前為戰爭服務的一部分工業設備進行拆分來賠償各國損失。中國也從中分配到了一部分賠償。“盟總指定的先期拆遷兵工廠設備分3批分配,中國所得的三批物資的價值如以1939年日幣計,共計84 931 433 日元,折22 070 282.19 美元。”[17]115這2 200 多萬美元的賠償相比于中國戰爭中的損失,簡直是滄海一粟。中國還期待著追討更多的索賠。
然而,在1949年5月,美國卻宣布停止實施“先期拆遷計劃”,取消了日本對各國的賠償。1951年9月,經過美國的暗箱操作,在未邀請中國和朝鮮參加、蘇聯等三個國家沒有在和約上簽字的情況下,《舊金山和約》便得以通過,并被宣布實施。日本的戰爭賠償也變相為勞務性賠償,賠償金額大幅度減少。無疑,這個條約完全是不公正的,充斥著霸權主義色彩。
1952年4月,敗逃臺灣的國民黨政府還與日本簽訂了所謂的“臺日條約”,聲稱放棄一切對日索賠要求。但是,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中華民國”已經不是中國合法政府的代表了,它根本沒有權力代表中國作放棄索賠的承諾。“日臺條約”完全是一個非法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并不承認這個條約,戰爭賠償問題依然是中日邦交的重大阻礙。
時隔幾十年后,為了促使兩國關系的發展,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于1972年來華訪問。經過相互磋商后,中日兩國發表了《中日聯合聲明》,其中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放棄對日本國的戰爭賠償要求。”至此,中國正式放棄了抗日戰爭的國家賠償要求。但是,至今為止,中國政府在任何場合都沒有宣布放棄在日本侵華戰爭中遭到傷害的戰爭受害者的賠償要求。
除了上述六點以外,中國抗日戰爭還留下了其它許多方面的遺憾。
《雅爾塔協定》不僅帶來了外蒙古分離的遺憾,還出賣了中國東北的主權,如允許蘇聯租借中國旅順、大連;中國工業最發達的東北地區遭到了蘇軍的大肆劫掠。“估計該地于蘇軍占領期內,工業上的直接損失達八億五千八百萬美元,如果計算工業設備的復置費用和品質的變壞,損失額應為二十億美元,這還是比較從輕的估計。”[18]264之后不久,《雅爾塔協定》具體內容的曝光,頓時將蘇聯攫取東北權益的計劃公之于眾。中國舉國上下一片嘩然,引發了全國性的反蘇大游行。同樣作為戰勝國,中國卻遭到同盟國的趁火打劫。這不可謂不是一大遺憾。
抗日戰爭的許多遺跡缺乏保護甚至消失。沈陽北大營是“九一八”事變所在地,是日本侵華戰爭的肇始地,但是原址已被商業樓盤和企業所覆蓋,消失得無影無蹤;上海的四行倉庫是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八百壯士”所堅守的地點,如今也變成了一個家具展示城;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高平村是電影《地道戰》的取景地點之一,以前15公里長的地道現在卻只剩下了不到300米……每一個遺跡的消失都意味著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一分缺失,都是一個遺憾。
提到抗日戰爭遺跡,就不得不提它的特殊形式——抗日烈士陵園。抗日先烈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行為值得敬佩,他們的精神永垂不朽。抗日烈士陵園對于緬懷烈士功績、弘揚烈士精神、傳承中華民族氣節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抗日烈士陵園的現狀令人堪憂。許多抗日烈士陵園已經被人遺忘,沒有得到有效維護,導致部分陵園長期荒蕪,甚至遭到人為破壞;一些地方為追求經濟利益,推倒拆除陵園,有的還在陵園里開辦娛樂場所,甚至有的陵園還成了一些“有來頭”的人及其家屬的墓地。這都是對英靈的不敬與侮辱。而且,對于中國抗日戰爭,我們國家至今還沒有集中的、大型的、國家統一進行管理的國家烈士公墓。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鴉片戰爭以來的所有人民英雄,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也不是烈士英靈的供奉之所。在這一方面,我們的確做得不如其他國家好。當然,隨著國家對這個問題越來越重視,我們也在不斷進步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14年時就已經決定將9月30日設為中國烈士紀念日。那下一步,中國是否能建立一兩座有廣泛影響、有示范作用的國家抗日烈士公墓,使得國家領導以及各界民眾能在各個抗日戰爭紀念日里祭奠抗日英烈呢?
回顧整個中國抗日戰爭歷史,我們從中得到的最主要的教訓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尊嚴來自實力。近代以來,在世界各國都發奮圖強的時候,中國的統治者依舊沉醉于“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在鴉片的腐蝕下,中國的國民素質每況愈下而不自知,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在悄然日趨衰落。“手無縛雞之力”的“東亞病夫”卻坐擁華夏這一地大物博的“寶山”,這不能不引來列強的覬覦,隨之中國大地上硝煙四起。但是,傳承著最久遠、最有生命力的文明基因的中國人民終于在生死存亡關頭團結起來,在祖國大地上筑起了一道道血肉長城,憑借落后的裝備打敗了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抗戰時期基本上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徹底清除了各種特權的殘余,真正與各國建立了平等的條約關系,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起來。”[19]
然而,一直到抗戰勝利時的國力不濟,也讓中國與自己“戰勝國”的稱號名不副實。美蘇為了自身利益相互利用,出賣中國東北、分離外蒙古,損害了中國主權利益;在美國的操縱下,實力不足的中國也只能忍氣吞聲,未派占領軍進駐日本,甚至還放棄了對日索取戰爭賠償的權利;在戰犯懲處方面,中國也只能對美國聽之任之。在美國的包庇縱容下,大批侵華戰犯逃脫了應有的懲罰。這些遺憾,許多都是因為我們自己實力不足,而只能“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
一個民族只有自強之后,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已經70年了。在這70年里,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雙手,把貧窮落后的舊中國改造成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并依靠改革開放日益走向繁榮富強。中國已經不可能再像過去“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那般任人宰割,我們已經在國際社會中擁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如今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人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華民族長期遭受列強侵略和欺凌的歷史,讓我們對現在的和平環境倍感珍惜。我們不應回避抗戰史留下的教訓和遺憾。如果我們能夠正視這些遺憾,從中吸取教訓,那么我們就更能夠正確地面對現實,把握未來,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而共同奮斗。
參考文獻:
[1]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抗日戰爭史(中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陜西省檔案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1輯[G].西安:檔案出版社,1991.
[4]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三編戰時外交(二)[G].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5]蘇聯科學院,蒙古人民共和國科學委員會.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M].巴根,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
[6]汪暉.琉球:戰爭記憶、社會運動與歷史解釋[J].開放時代,2009(3).
[7]褚靜濤.1951至1972年蔣介石政權的琉球政策[J].安徽史學,2013(5).
[8]張秀章.蔣介石日記揭秘(下冊)[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9]侯中軍.困中求變:1940年代國民政府圍繞琉球問題的論爭與實踐[J].近代史研究,2010(6).
[10]波茨坦公告[G]∥國際條約集(1945-194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9.
[11]陳奉林.戰后初期中國對日占領問題的來龍去脈[J].歷史教學,2005(2).
[12]廖季威.我任中國駐日占領軍先遣官的經歷[J].縱橫,1995(6).
[13]哈里·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上卷)[M].李石,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14]李振中.戰犯國際審判的作用以及有限性[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5.
[15]武原,陳偉德.遠東審判——為了遲到的正義[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16]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抗日戰爭史(下卷)[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17]蘇智良,榮維木,陳麗菲.日本侵華戰爭遺留問題和賠償問題(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8]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第七編戰后中國(一)[G].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
[19]李育民,秦凌.中外不平等條約關系的歷史轉折[J].求索,2014(3).